(原标题:深改之树绽放出中国人民的幸福花朵)
2016年11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九次会议上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定不移抓好各项重大改革举措,既抓重要领域、重要任务、重要试点,又抓关键主体、关键环节、关键节点,以重点带动全局,把各项改革任务落到实处。
全面深化改革是当下中国的时代强音,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新时期人民群众的殷切期望。全面深化改革是我们国家、民族的生存发展之道,是一场释放活力、在僵局中寻求新机遇的“突围”,没有全面深化改革,就难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当下之中国,携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之累累果实,同时也显露出诸多沉疴积弊。从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稳定经济增速、化解财政金融风险到环境治理、社会民生等,我们脚下可谓是荆棘遍地,只有矢志不移、披荆斩棘,让深改之树茁壮生长、枝繁叶茂,才能开辟新的坦途,才能走好未来的康庄大道。
诚然,有几千年传统和十几亿人民的国家,每一个转身和抉择都要付出巨大的代价,但是一旦转过身来,路走对了,前进的动能也是无法估量的。站在新的起点,放眼未来,深改带来新视野、启发新思路、开辟新境界,沿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描绘出的深改路线图,昂然前行,中国梦显得更清晰、更生动起来。
艰苦卓绝的深改堪比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泊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在长征临结束时,在越过岷山到达甘南通渭县榜罗镇后,毛泽东主席怀着抑制不住的胜利喜悦吟哦成这首千古不朽的七律《长征》。
长征的艰难在于经历的“万水千山”,“山”与“水”是极言无数的山,无数的水,是指在长征途中遇到的无数令人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不仅包括自然界的险阻,还包括军事上的激战和政治上的复杂斗争。长征之艰难,艰中之艰、难中之难,亘古未见,世间难觅。
“外有强敌天险、内有分裂危险”的长征,与当下中国之深改何其相似。深改面临着复杂形势、肩负着繁重任务,是人类发展史上涉及面最广、受众最多、程度最深、难度最大、持续时间也将最长的一场轰轰烈烈的变革,从啃下深化改革的“硬骨头”,到打赢脱贫攻坚战,从深入推进正风反腐,到破解环境、民生等方面的难题,深改道路上,我们还有许多“雪山”、“草地”需要跨越,还有许多“娄山关”、“腊子口”需要征服。
深改首先是一场思想革命,是全体国民心态的一次大革新。重大社会变革,历史的进步,往往需要以思想解放为前提。只有在思想层面打破原有条条框框的基础上,改革才能取得重大突破。但在深改面前,在深化改革的具体问题上,一些思想观念障碍除了体制外的掣肘,更多的往往是来自体制内的牵制和影响,种种阻碍改革的力量,不管操作手段怎样变换,无非是在台上台下、人前人后做文章。文章的背后都是抱残守旧、固步自封、患得患失、满足私欲的思想在作怪,最终阻碍深改的进程。由于思想观念极具隐蔽性,一些披着“改革外衣”的“假改革”还会以各种各样形式,堂而皇之地出现。这随时都会为深改埋下某种隐患。一度时期,改革中前进的力量和停滞的力量形成胶着,给人带来过困惑和焦虑。
深改还是一场制度与利益的战争。深改的难度在哪里?难在利益集团对改革红利的觊觎、侵蚀、蚕食和损害,难在利益集团长久以来形成的非正常的力量跟改革正义之师的抗衡。为了维持其特殊利益,他们可以不顾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冲击普通百姓的利益,成为深改路上最大的绊脚石,最难啃的骨头。深改就是要通过法治建设、顶层设计、制度安排,将既有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为全社会提供一个公平博弈的平台。因特殊利益集团具有极强的顽固性、渗透性、反噬性,所以,这种斗争是长期的、复杂多样的,更是艰巨的。在深改过程中,要着重注意解决阻挠改革推进、选择性落实、象征性执行、侵占国家利益、侵害群众利益等问题,保证深改路径正确、排除干扰、更接地气、落地生根。
可以预见,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战场上将要付出很多的代价,甚至会刀光剑影、流血牺牲。无论是商鞅变法、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戊戌变法,且不论成败与否,无不花费了大力气、经历了大周折、付出了大代价,付出生命的代价也并不罕见。深改因其任务之重、期望之殷,很容易滋生只能“得”不能“失”的脆弱心理,有可能导致在问题面前徘徊迟疑、裹足不前,有可能产生畏难胆怯甚而企图走回头路,这是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并设法加以解决的。
改革,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深改必须一以贯之继续前进,气可鼓而不可衰。要保持足够的政治定力和恒久的历史耐心,具备功成不必在我的博大胸怀,披坚执锐、坚韧不拔,将深改扎实推进。
改革一路走来的“喜”与“忧”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让沉寂已久的中国大地焕发出春天般的活力,广袤的农村首先实现了复苏和发展。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作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重要论述,城市经济紧跟农村改革的脚步,巨大活力由此迸发。20年前,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内容,奠定了我国经济持续繁荣发展的体制基础。10年前,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大任务,促进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全面进步。3年前,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进行了总部署、总动员,奏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进行曲,各领域标志性改革基本推出,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深改的“四梁八柱”正拔地而起。
改革让中国发展更具活力。通过对经济体制改革,改革开放全面展开,开创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改革成功地让中国人民实现了温饱,开始向着全面建成小康的目标迈进。三十多年来,中国不仅实现了经济的突飞猛进,在政治制度、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也发生了深刻变革。
改革让发展成果惠及民众。1978年11月24日,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在一纸协议上庄重地按下了18颗鲜红的手印,农村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就此诞生,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大幕。中国在短短三十多年时间里从一个相对落后的国家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且通过平衡经济政策与社会政策,实现了数亿人口脱贫,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教育、就业、养老、医疗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有效解决。
改革让中国与世界融为一体。“计利当计天下利”,更多地共享成果、更好地惠及世界,中国的贡献行胜于言。改革在为中国发展提供源源不断动力的同时,也将中国汇入世界经济大循环,给世界带来太多惊喜: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最大货物贸易国、第三大对外直接投资国,世界第一大制造业国、世界上第二大消费市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接近8000美元,1.7亿多高等教育和专业技能人才、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率超20%。改革,让中国融入世界,成为引领世界潮流的生力军。
三十多年来,改革是中国发展道路上不变的主题词;三十多年来,中国有7亿多人摆脱贫困,中等收入者规模已超过1亿,中国用几十年时间完成了其他国家几百年的发展历程。放眼当下,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不只是个别政策的修订,而是对各方利益、整套规则与国家结构的重新调整,涉及政治、经济、社会、军事、外交等方方面面。深改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要通过全面理性地认识当下中国发展的内在逻辑,以中国特色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发展,深刻地把握中国经济的运行现实和发展态势,凝聚共识,贡献智慧,最终坚定全国上下对中国经济的未来信心。
几十年的改革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对推动崛起奋进的中国与世界接轨,迈开矫健开放的大步起到了重要作用,对为中国人民造福祉谋利益有着重大利好。改革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打下了扎实基础,也积累了一些弥足珍贵的经验。然而,改革进入深水区,攻坚在即,好啃的骨头都已啃完,低垂的果子都已摘完,讨便宜的事一个没有。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在曲折前行的深化改革进程中,中国人民积极向上、谋求巨变的心态没有变,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和转换新动能的大势没有变,中国继续改革、深化改革的政治定力和治国方略没有变。只有义无反顾投身改革、深化改革,背水一战,择路而行,绝地奋起,才会柳暗花明、云开日出、峰回路转。除此之外别无他途。
三年深改实践铸就宏图伟业
2013年11月,富有里程碑意义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对全面深化改革进行了总部署、总动员,中国改革进入新的阶段,掀开了新的篇章。从2013到今天,短短的3年,在中国改革的史册中书写着浓墨重彩的一笔。
深改破冰之时,横亘在习近平总书记面前的改革难题,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难题。铺陈出的深改之路,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崎岖坎坷。“如果把全面深化改革比作建造大厦的话,这三年是夯基垒台、选材备料、立柱架梁的三年,力争把主体框架搭建起来。”习近平总书记对“这三年”的改革如是定位。
这三年,深化改革的脉络渐次清晰明朗: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开启了全面依法治国新时代,深改与法治相向而行、破立并举、相得益彰;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以新发展理念布局“十三五”,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奏响了深改与发展的“双重奏”;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对全面从严治党作出新部署,开启了新形势下党的建设新征程。
这三年,总结汲取了前30多年改革的经验教训,习近平总书记将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作为深改要解决的六大问题之一,治党上频频出招,推出了反腐倡廉、八项规定、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两学一做”等各项重大举措,广泛地赢得了党心民心;在深改中大力推行“立法先行”,无论是自贸区试验,还是计划生育政策调整,还是“税收法定”的严格实施,无不彰显了法律的尊严、无不闪烁着法治的光芒。这标志着中国改革彻底告别了“野蛮生长”,开始步入了“法治化轨道”。
这三年深改的实践成果、制度成果升华为思想成果,形成了凝聚共识、指导实践、引领未来的改革理念,极大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理论,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大力推进深化改革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这不仅体现出卓越的共产党人面对风险时的气魄和担当,也展示出其自身拥有的高超执政智慧和执政能力。
深改之树繁茂全凭众人浇灌
深改是新长征,关乎国家富强和民族兴盛。今天的全面深化改革,同样要从长征中吸取营养和经验。80年前的长征路上,正是因为有了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即使有某些人分裂党的行径,都没有影响到我们党的团结统一;即使是敌人疯狂的围追堵截,不仅没有把我们党打败,反而让我们党在百折不挠的斗争中,奇迹般地度过了最黑暗的时刻,打出了新的天地。
深改是一场深刻的革命,离不开坚强的领导核心。在改革全面深化、发展全面推进的重要时期,“四大考验”“四种危险”现实地摆在面前,治国理政担子之重、难度之大超乎想象。越是在这样的时候,越要警惕“为山九仞、功亏一篑”。现当下,中国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明确习近平同志为核心,是历史和人民的郑重选择,此乃国家之幸、民族之望、人民之福。惟有坚强的领导核心,才能力拔山兮气盖世突破既得利益的重围;惟有坚强的领导核心,才能唤起民众千百万奋勇投身深改滚滚大潮。要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忠诚于党,忠诚于党的事业,在维护党中央权威、维护党中央和全党的核心上,在推动改革发展稳定实践中旗帜鲜明、坚定不移,始终保持干事创业、开拓进取的崭新精气神。
深改是一道历史命题,必须回答好“为什么人”“靠什么人”的问题。在烙有特定印记的新长征路上,能不能解决好“为什么人”“靠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人民群众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深革就要紧紧抓住什么不放、扎实推进什么直至取得实效。人民群众拥护支持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事业,而革命和建设的成果自然必须由全体人民共享。实现“以人民为中心”和共同富裕,不仅是政治上的要求,也是经济增长的新动力,这也将极大地推动深化改革。深改之路任重而道远,但深改的“人民”本质决定和助推了它具有光明的前景。
深改是一块时代的试验田,深改之路曲折而漫长。深改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走的是前人没有走过的路。既如此,就要允许试错、宽容失败,把先行先试出现的失误与明知故犯造成的后果、把国家尚无明确规定的探索试验与国家明令禁止的违法行为、把为加快发展的无意之失与图谋不轨的有意之举区别开来。要让改革者大胆去探索,激励干部大胆闯、大胆试,赋予干部“试错权”,为敢为者“兜底”,为改革创新者“撑腰”。真正做到: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担当,为敢于负责的干部负责。
深改是检验干部的试金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引导大家争当改革促进派,着力强化敢于担当、攻坚克难的用人导向,把 想改革、谋改革、善改革 的干部用起来,激励干部勇挑重担。”深改注定是一项伟大的事业,也注定是一个困难重重、风险重重的浩大工程,非鞠躬尽瘁、殚精竭虑、锲而不舍、久久为功者不能当之,更须将混世者、谄媚者、浑噩者、慵懒者、怯懦者剔除出去。在深改的战场上,透过滚滚硝烟,能够看出谁真心拥护改革、谁对改革抱有坚定信念、谁全身心投入改革、谁在改革中大显身手、谁为改革的成功作出了贡献、谁为突破改革的藩篱作出牺牲,等等。深改是一块试金石,那些能让深改有序推进、真正落地、开花结果,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的干部,应该称其为真正的改革促进派。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征途上,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勠力同心、开拓奋进,勇于变革创新,永不僵化停滞,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情,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气概,全力推进深化改革,在深改的伟大事业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李渊 作者系山西省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
[责任编辑: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