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扶贫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对全球贫困人口减少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但是,随着经济结构和技术结构的变化,经济增长对减贫的作用在减弱,迫切需要通过精准扶贫来继续推进减贫的进程。
中国对全球减贫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世界银行不久前公布了最新的全球贫困人口数据。按照2011年购买力平价1天1.9美元的贫困标准,2013年全球有贫困人口7.66亿,贫困发生率为10.7%。按相同标准,2013年中国城乡有贫困人口2511万,贫困发生率为3.38%。中国贫困人口的86%生活在农村,城镇贫困人口只有368万。
按上述贫困标准,1981年至2013年全球贫困人口减少了11.37亿%,同期中国贫困人口减少了8.53亿。在这期间中国减少的贫困人口占到全球减少全部贫困人口的75%。换言之,如果没有中国在这32年间减贫取得的巨大成就,全球贫困人口的数量要比实际的多3/4。
1990年至2013年,全球贫困人口减少了61.4%,提前3年完成了千年发展目标确定的到2015年全球极贫人口减半的目标。在1990-2013年全球减少的贫困人口中,中国贡献了67.4%。不包括中国在内,其它国家在1990-2013年只减少了其1990年贫困人口的32.3%。也就是说,没有中国的突出贡献,千年发展目标就不可能完成其最重要的极贫人口减半的目标。因此,在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对于推进人类反贫困事业进步和千年发展目标实现,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经济增长及其减贫效率是中国减贫的重要来源
与世界上其它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在过去较长时间内保持了更高更持续的增长速度。据可比资料统计,从1990年至2013年,中国国民收入保持了年均12.4%的增长,比其它发展中国家平均高出1倍多。在此期间,中国每增加1万美元(2011年购买力平价)国民收入平均可减少4.8个贫困人口,而其它发展中国家增加1万美元国民收入平均只能减少1.8人,中国单位国民收入增长减贫人数相当于其它发展中国家的2.6倍。中国在长时间内以比其它发展中国更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和高得多的减贫效率,实现了贫困人口的大幅度减少。
增长减贫效率下降对中国扶贫的挑战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减贫效率在最近10多年下降十分明显。1999-2013年期间中国每万美元(2011年购买力平价)减少的贫困人口数,不到前10年的30%。
使用我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和2010年价格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的扶贫标准,2015年我国万元GDP减少的贫困人口数比2011年降低了近2/3。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就业和市场需求增速放缓,可能降低经济增长对减贫的拉动效应。2015年我国新增10万元非农业增加值增加的就业人数,比2010年降低了32%。随着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增加的就业人数总体上还会下降。更重要的是,产业结构调整导致的就业结构变化,可能会进一步伤及贫困地区劳动力的外出就业,这不仅会减少贫困地区新增劳动力外出就业的机会,甚至有可能出现一定比例的已外出劳动力回流。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将不仅仅影响计划中的新增劳务脱贫计划,还有可能增加返贫,从而增大2020年脱贫的压力。
经济增速放缓,在一定程度上也会相应地降低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和购买能力的增长速度,从而会影响对农产品需求的增长,进而影响贫困农户农业增收。现在贫困农户40%左右的净收入来自于农业收入,而且农业产业扶贫又是实现到2020年所有扶贫对象脱贫的最主要的生产性方式。2012年以来全国农产品生产价格一直在低位运行,其中贫困地区具有比较优势的林产品、畜产品、油料、蔬菜等产品生产价格近两年甚至有所下降。如果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加剧贫困地区具有比较优势农产品生产价格的下行压力,将直接影响到贫困地区农户增收和脱贫计划的如期实现。
经济新常态下应加强精准扶贫,继续推进中国的减贫事业
为了减小增长对减贫的不利影响,应该通过加强精准扶贫,对扶贫对象采取针对性的帮扶措施和多种优惠政策,提高其自我发展能力、增加其收入来源,从而继续推进我国的减贫事业,为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做出贡献。(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责任编辑:张晓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