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新闻中心  >   时政新闻

创新,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治国理政新实践)

2016年01月30日 11:01:04  来源:人民日报
字号:    

  神舟飞天、嫦娥探月,创新缔造中国高度;

  蛟龙入水、海上钻探,创新成就中国深度;

  高铁飞驰、天河运转,创新缔造中国速度。

  党的十八大作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部署。三年多来,新技术、新成果加速转化,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创新千帆尽举,有力地引领着中国经济航船破浪前行。

  创新成为第一动力源

  ——加快从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发展为主向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转变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去年两会期间,3月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提出了这一重大论断。

  “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去年11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创新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定调”。

  创新,成为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核心理念之一;创新驱动,成为中国发展的核心战略之一。

  强调创新驱动,是因为“创新兴则国家兴,创新强则国家强,创新久则国家持续强盛”的道理从未改变——

  纵向看,500年来,世界经济中心几度迁移,背后的重要力量就是创新。科技创新在哪里兴起,发展动力就在哪里迸发,发展制高点和经济竞争力就转向哪里,现代化高潮就兴起在哪里。经济强国无一例外都是创新强国。横向看,进入21世纪以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世界主要国家争相寻找科技创新的突破口,抢占未来发展先机。激烈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

  强调创新驱动,更因为创新是适应和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关键之举——

  习近平总书记算过这样一笔账:世界发达水平人口全部加起来是10亿人左右,而我国有13亿多人,全部进入现代化,那就意味着世界发达水平人口要翻一番多。不能想象我们能够以现有发达水平人口消耗资源的方式来生产生活,那全球现有资源都给我们也不够用!老路走不通,新路在哪里?“就在科技创新上,就在加快从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发展为主向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的转变上。”

  新常态下,要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发展方式粗放、产业层次偏低、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等急迫问题,兼顾发展速度与质量、统筹发展规模与结构,关键是要依靠科技创新转换发展动力。如此,方能破解经济社会发展瓶颈,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创新驱动已成为决定我国发展前途命运的关键、增强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关键、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地位的关键。

  创新驱动跑出加速度

  ——创新投入更多、转化更高效、版图更辽阔、模式更多样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这一重大的理论创新为今年乃至今后一个时期的中国经济发展设立了“路标”。

  2014年3月,商事制度改革拉开帷幕,“我们没花一分钱,网上下载表格,提交材料5天后就领到了工商营业执照。”26岁的郑星轻松当上了“老板”,制度创新的正能量惠及每一个普通人。

  去年12月,年过八旬的中国药学家屠呦呦一身“典雅紫”站在诺贝尔奖的领奖台上,中国的科技创新让世界瞩目,也让国人自豪。

  去年7月,一部网络众筹的国产动画电影《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创造了国内动画电影票房新高。“对经典充满敬意,又有大胆创造”,西游迷张研在微信上点赞。文化创新让中国精神、中国气派历久弥新、活力焕发。

  理论创新提供“脑动力”,制度创新提供“原动力”,科技创新提供“主动力”,文化创新提供“软实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创新发展渗透到经济社会、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一份来自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的研究报告写道,“中国的创新规模不断扩大,有潜力坐上全球创新领导者的宝座,甚至有望成为全球创新典范。”

  创新投入更多了——

  2014年,我国全社会研发投入(R&D)经费13015亿元,比上年增长9.9%;投入强度持续加大,R&D占GDP比重约2.1%,超过欧盟平均水平。其中,来自政府的投入稳中有增,2014年中央财政科技支出2899.2亿元,增长6.3%,发挥着“定海神针”之效;企业的投入强度也在快速增长,开展研发活动的企业比5年前增长一倍以上,专利量质齐升。

  创新转化更高效——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一个系统工程。科技成果只有同国家需要、人民要求、市场需求相结合,完成从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的三级跳,才能真正实现创新价值、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习近平总书记的阐述让越来越多的科技工作者认识到,创新不是一种珍藏,如果束之高阁,再好的创新成果也会消弭于无形。

  高速列车总里程达世界之最,正向谱系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特高压输变电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千吨级履带起重机、300吨自卸车等装备制造水平大幅攀升;半导体照明市场将超过4000亿元;新能源汽车产销量世界第一;农业科技进步率达到56%……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更多的创新成果走下书架走向货架。

  创新版图更辽阔——

  如果在中国的版图上标注出一个个国家高新区,你会发现星星之火已经燎原。目前,国家高新区总数已达145家,2014年实现营业总收入22.7万亿元,“十二五”以来年均增速达20%以上。除了高新区、自主创新示范区这样的传统孵化器外,创客空间、创新工场等插上互联网翅膀的新型孵化器也风生水起,创新创业结合,线上线下结合,孵化投资结合,开放式的创新生态系统正浮出水面。

  创新模式更多样——

  “制造并非必须有工厂。”成立5年,小米公司便卖出1.5亿部手机,智能可穿戴产品跻身全球市场前三。小米靠的是什么?正是商业模式的种种创新:开发设计环节,消费者、供应商可通过论坛、微博、微信、QQ等方式参与;制造环节,寻求全球分工合作,迅速将用户线上线下反映的需求在产品上体现;销售环节,以电商直销为主,去除中间渠道,大幅降低营销费用。模式创新,让企业觅得赶超的捷径,打开一片灿烂晴空。

  不创新就要落后,创新慢了也要落后。在创新驱动的竞赛中,中国正在跑出加速度。

  创新驱动助力调结构

  ——创新支撑中国经济有效应对下行压力、保持“中高速”;助力中国经济调结构促转型、迈向“中高端”

  2015年11月2日,中国商飞公司总装制造中心内,C919大型客机正式总装下线。这个历经7年自主研发的新型商用大飞机,既圆了中国人自己制造大飞机的夙愿,也为中国航空工业乃至整个高端装备制造行业开启了崭新的未来。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党的十八大以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大江南北落地生根,为经济稳中求进、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重要动力。

  创新驱动,支撑中国经济有效应对下行压力,保持“中高速”——

  前不久,国际航运和造船市场陷入低迷,中船重工却接连签下两艘2万箱集装箱船大单、6艘30万吨新型环保绿色原油船等大单。“技术是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总经理孙波看得透彻,越是日子不太好过,技术优势就越有市场价值,创新驱动就越需要强化。

  创新,是企业应对市场竞争的不二法宝,也是新常态下“稳增长”的宝贵财富。2015年前11个月,轻工、纺织等消费品工业对工业增长的贡献达到33%。这背后,最重要的支撑就是创新:2014年,纺织业规模以上企业获得专利数是2010年的3.4倍;家电行业10家主要上市公司获专利授权3.8万件,发明专利增长超过8%。

  创新驱动,助力中国经济调结构、促转型,迈向“中高端”——

  依托创新,传统产业告别“傻大黑粗”,焕发青春活力。

  “每一台数控机床都能远程监测!”在沈阳机床集团,工作人员轻点手机,屏幕上便显示出一张用户分布图,再点击其中一家用户的数控机床,显示“加工中,已工作96小时”。“互联网+”,让传统数控机床变身“智能机床”,企业从单纯的卖产品走向卖研发、卖服务,利润率更高。

  “互联网+汽车”“互联网+装备制造”……抓住新一轮产业革命机遇,“互联网+”让传统制造业更加智能更加绿色,向着价值链高端努力攀登。2015年上半年,我国工业投资9.6万亿元,其中技术改造投资3.9万亿元,占比达40.9%,同比增长12.8%,比工业投资增幅高出3.6个百分点。向创新要效益,“绝版货”取代了“大路货”、成套总包取代了单机制造,“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

  依托创新,新兴产业“弯道超车”,勇立时代潮头。

  车间内,机器人来回穿梭不停;从取货、搬运、装配零部件,再到喷涂、烘干、检测、成品入库,诸多环节全部由机器人完成……在沈阳新松机器人公司,数字化无人工厂已成为现实,年产能达5000台,生产效率比人工操作提高5到10倍。机器人,被誉作“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如今,我国已成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

  不单是机器人,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创新鼓点密集敲响,合奏出中国经济最强音。3年多来,我国技术密集型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崛起,让制造业的“高精尖”色彩越发凸显。华为、联想、中兴、阿里巴巴等一大批企业步入全球高技术行业领先者行列。2015年,我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1%,超过规模以上工业增速4个百分点。

  创新驱动,推动中国企业扬帆出海,竞相“走出去”——

  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规模不断扩大。神舟飞天、高铁奔驰、北斗导航向全球拓展……一个个响亮的中国品牌,是中国企业自主创新的见证,也成为国际市场上闪光的“中国名片”。

  从“跟跑者”到“并行者”,再到“领跑者”,创新驱动的火车头正牵引着中国号列车全速前进。

  创新驱动激发新活力

  ——改革与创新两个轮子一起转,培育创新沃土,让创新活力迸发

  “如果把科技创新比作我国发展的新引擎,那么改革就是点燃这个新引擎必不可少的点火系。”2014年6月两院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掷地有声。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紧迫的就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

  党的十八大以来,改革与创新两个轮子一起转,培育创新沃土,让创新活力喷涌。《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有关创新驱动的顶层设计日臻完善,围绕体制机制的改革举措蹄疾步稳。

  ——打掉“拦路虎”,为创新创业开辟大道通途。

  “证明不开了”“费用少交了”“‘衙门’好跑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针对阻碍创新发展的“堵点”,一方面大力推行简政放权,国务院部门共取消或下放行政审批事项537项,工商登记中85%的前置审批改为后置;一方面全面清理涉企收费,每年约可减轻企业和个人负担近千亿元。

  有了更加公平、透明、良好的市场环境,创新创业活力充分释放:2015年前11个月,全国新登记企业保持19%的快速增长,平均每天诞生1.17万户新企业。

  ——铺设“快车道”,让创新因子充分活跃起来。

  “沉睡”的科研设备“醒”过来了。

  过去,高校院所购置的大量科研仪器设备在高墙内“睡大觉”,研发需求旺盛的企业却无法共享。2014年10月,《关于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的意见》发布。此后,开放共享好的单位,奖!反之,罚!机制畅通了,设备利用更高效,创新活动也更给力。

  “原地踏步”的研发成果“转”起来了。

  一边是科研院所的研发成果束之高阁,一边是企业苦苦寻觅新技术。打破成果转化的“玻璃墙”,惟有改革“利斧”。2015年8月修改后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明确了科研机构、高校的科技成果处置权,“国家设立的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对其持有的科技成果,可以自主决定转让、许可或者作价投资”。“南京九条”“成都十条”……各地纷纷“开闸”,让一批“锁在柜子里”的科研成果加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天女散花”的科研资金“统”起来了。

  曾经,每年近百项、涉及上千亿元资金的中央财政科技计划分别由各部门掌握安排,科研人员只好“四处烧香”、多头申报。2014年9月,中央深改组第五次会议审议《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决定将中央财政科技计划进行优化整合。从此,“钱袋子”交给专业机构打理,资金用在了刀刃上。

  ——护航“追梦人”,让每个有创新意愿的人都有大展身手的机会。

  不到5年时间,靠着2000万元资本金,实现销售收入超3.5亿元,北京理工雷科电子公司迅速“蹿红”的背后,是股权激励的“魔力”发挥了功效:6名核心科技人员拿到180万元股权之后,创新积极性立马被调动起来,先后开发出北斗卫星导航基带芯片等7项新产品。

  创新归根到底是人才创新,创新驱动归根到底是人才驱动,人才是支撑创新发展的第一资源。实施股权激励、实行成果转化奖励、破除人才流动制度障碍……十八大以来,一系列改革指向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热情,努力形成人人崇尚创新、人人渴望创新、人人皆可创新的良好环境。

  “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而要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就必须坚定不移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定不移走科技强国之路。”习近平总书记语气坚定。

  以梦为马,创新路上,中国大步向前!

  《 人民日报 》( 2016年01月30日 01 版)

[责任编辑: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