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标签:两会领导人商谈 | 经贸文化论坛 | 直击海峡论坛 | 建党91周年
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新闻中心  >   时政新闻  >   正文

凤凰古城通票启动 买票进城首日出现购票不畅

2013年04月11日 14:19 来源:京华时报 字号:       转发 打印

  4月10日,游客在凤凰古城对照门票,寻找票面上的实景。新华社发

  4月10日起,每一位进入湖南凤凰古城风景名胜区的游客,不论是否参观古城内的景点,都将收取148元门票费。收取这样所谓“一票制”的“进门钱”,到底会给古城旅游业带来什么?记者在第一天展开了调查。

  □古城

  集中售票导致购票不畅

  10日上午8点,虽然下着小雨,但凤凰古城的游客依然熙熙攘攘。记者在凤凰县旅游局门口的售票处看到,两个售票窗口的排队人数均达到20多人,由于是新规实行第一天,售票速度较慢,队伍中不时传出人们的抱怨声。

  排队购票的张家界航空国际旅行社导游熊一峰抱怨说,之前在古城的9个景点售票处均可买票,所以很少排队,现在集中售票反而变慢了。不过,门票费用含在团费里,新售票方案对团队游客影响并不大。他认为受影响较大的应是散客和自助游旅客,一些私人景点也会因此利益受损。

  记者看到,由于4月10日是实施门票新规的第一天,古城各个关卡的查验票人员尚未对散客实施严格的门票查验,散客基本和往常一样自由出入古城。凤凰县旅游局局长任真君表示,当前的门票是一个试运行阶段,今后会加大查验票力度,未来还将根据具体情况作出调整,希望能逐渐实现平稳过渡。

  □消费者 质疑选择权被剥夺

  对于148元的“进门钱”,凤凰县副县长蔡龙的解释是:原来凤凰古城9个景点的票价是148元,南华山神凤文化景区的票价是108元,共计256元。两个景区整合为凤凰古城风景名胜区后,票价仍是148元,较原来的256元下降了108元,旅客花更少的钱可以浏览更多的景点。

  但是,不少游客认为这是“偷换概念”,他们质疑:以前在古城漫步不要钱,现在为什么“进城”就要收费了呢?这样的“一票制”使得消费者的选择权被完全剥夺,无异于一种强制消费和变相涨价。

  □商铺  担心大量客源流失

  “这种门票制度会对客流量造成损失。”在凤凰古城经营民族服饰的赵超道出了商家的担忧,“一旦大量客源流失,则商铺的经营会难以为继。”

  针对网友以及游客的质疑,凤凰县规定,一是门票的有效期原则上为三天,长住客只要到售票处提出申请,门票有效期就可以延长。二是同一游客一年内不需要重复购票。三是购买门票三次以上就终身免费。四是湘西州内及凤凰县邻近县,包括贵州省铜仁市松桃县、怀化市麻阳县的居民凭身份证可免费进入凤凰古城风景名胜区。

  记者在走访中深切感触到,仓促间实行“一票制”,既没有经过充分的市场调研,且未经过任何形式的价格听证会,即便是提前十几天开个新闻发布会广而告之,也难以消弭社会各界对此的质疑之声。

  □争议  门票经济怎成财政支柱

  “借地生财”的门票经济不能成为地方“财政支柱”。

  有“中国最美的小城”之称的凤凰县是文学大师沈从文的故乡,同时也是一座新兴的旅游城市,厚重的人文底蕴和古色古香的街巷吸引了无数游客来此访幽寻梦。然而,“进门钱”的实行,令人几许疑惑几许忧。

  据凤凰古城公司董事长叶文智介绍,每卖出一张148元的门票,政府可以从中获得60元左右的税费收入。蔡龙表示,规范管理后,景区门票收入会有所增长,政府从门票中提取的税费将投入到古城保护、管理维护、宣传推介及基础设施建设,翻新城内街道,维护亮化设施,建设新型旅游城市。

  画地为牢是一锤子买卖

  家住湖南长沙县的大学教师刘东是一名旅游爱好者,他对国内景区流行所谓“一票制”的“进门钱”提出了批评:“试问有几人去凤凰古城是去看那些景点的?这不是逼我花不愿意花的钱吗?很多人已经看过或者不想看那9个景点,只想在沱江边吹吹风,在古城里漫漫步,但现在都要收148元门票费,不合理。”

  刘东对记者说,风景名胜本是勤劳的先人和瑰丽的大自然留下来的宝贵财产,现在却被画地为牢、借地生财,出现这个现象的原因之一就是“门票经济”在作怪。就湘西的凤凰县来说,旅游业已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目前,国内旅游业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之一就是旅游带来的直接经济收入被看得太重,但事实上门票并不是旅游业唯一的收入来源。相反,未来旅游业转型升级,应把餐饮、住宿、交通、文化娱乐和购物等要素充分利用起来,打造旅游产业链,将门票经济转变成产业经济。

  一份最近的国内旅游业报告显示,国内景区门票占游客花费比例最高,达到21.92%,其次才是交通、购物、餐饮、住宿和文化娱乐。若门票涨价“打击”了游客的出游热情,旅游业的发展也将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一锤子买卖”注定不利于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点击更多新闻进入新闻中心 两岸新闻  台湾新闻

: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