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中央决定,自己愿意公开财产,因为我没多少财产,很容易公开。——俞正声
只要有这个制度设计,我会率先公布我所有财产。——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
我本人表态,如果接到通知要求公示,我会带头公示。——广州市市长陈建华
我跟陈市长的态度完全一样,已经做好了准备。——佛山市市长刘悦伦
官员财产公示是制度安排,不是个人表态的问题,我们既然愿意参与试点,本身就表明了态度。——韶关市委书记郑振涛
从官员财产公示制度“厘米式”的推进中,我们看到各派激烈的交锋,民间掘密能力对改革的推动,舆情风向的每一次变化。
这样的“能见度”,从另一个侧面显示了高层推动官员财产公示的决心和途径:对这样的“硬骨头”进行改革,只有在广泛的争议下才能凝聚共识,一点点打破利益壁垒。
我们试着从传播学的角度观察与分析官员财产公示制度的推进过程,这样漫长的进程,展现了一个在各方利益博弈下的“真实而复杂的中国”。
“笼子论”走红
终于到了“只等上级通知”了
“如果接到财产公示的通知,我会带头公示。”1月24日,在广州市人大记者会上,广州市市长陈建华表态。
这样的表态,在日前召开的各地两会上频频传出。而记者的提问,已经从要不要财产公开,变成单刀直入式的追问:“你有多少套房?”“你有多少存款?”
我们注意到,大部分官员表态都附带一个前提条件:“只要上级通知,我愿意——”
这样一个标准答案很难引起媒体兴奋,直到主动公开家产的厅官范松青出现。
围绕这位“广东公开财产第一官”的诸多细节被放大,大众视线得以走进他们之前难以接近的“两会幕后”,一窥这场博弈的激烈。
公众闻到的是一股浓浓的火药味。“你是一个厅局级干部,怎么只有70多平方米的房子呢?”在广州市政协会议分组讨论上,范松青面临同僚咄咄逼人的追问。
就在这位广州市政协副主席担心自己“树敌太多”时,1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纪委二次全会上发出反腐倡廉动员令,他的这句“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更被各报纸直接拿来作主标题。
时政新词“笼子论”迅速走红。互联网语境下的流行词,其实是对社会现实最敏感的反映。有网民立即把这个词原出处翻出来,它来自小布什在竞选美国总统时曾对选民说的一句话,“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不是留下了多少宏伟建筑和科技成果,而是驯服了权力,把统治者关进了笼子——我现在就是站在笼子里跟你们说话。”
究竟什么样的笼子,才能关住权力?什么样的制度才是“好笼子”?会不会守着笼子找笼子?对“笼子论”内涵的持续挖掘引发了社会共振,并立即和时政热点官员财产公示挂钩。
庙堂与江湖两种语系遥相呼应,社会舆情在习近平的“把权力关进笼子”的政治目标下进一步追问:官员财产公示这个现成的“制度笼子”什么时候启用?在这个问题上,不要再假装摸石头了!
[ 责任编辑:芮益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