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国家的青年群体,如果普遍缺乏创新的冲动、开拓的激情,甚至“敢拿青春赌明天”的冒险精神,而安于现状、但求稳当的话,这个国家恐怕很难拥有令人称道的创造力和竞争力。青年群体如果暮气可闻,则很难相信他们将能够创造一个活力四射的国家。
当然,部分年轻人热衷“铁饭碗”并不代表全体青年;最终能抢得这些“铁饭碗”的人数,比起庞大的年轻就业人口而言,也只是一小部分。但就业领域近年来呈现出的这种“求稳热”的升温,却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社会的择优标准和人们的取舍意向。
令人不免忧虑的是:曾被我们父辈中许多人奉为人生哲学的“安稳”,眼下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又被如今的年轻一代奉为圭臬?又究竟在多大程度上,体制正规训着青年的桀骜,安稳正磨蚀着青年的激情?
然而,人都是趋利避害的,年轻人的就业选择也大都基于利弊权衡的务实和理性,我们不能苛求青年个人的职业选择,却不妨反思是什么在推动着这一趋势。
我们的社会是否鼓励年轻一代趁青春年少去放手一搏?是否减轻了他们的经济包袱,让他们可以去尝试多种人生的可能,而不用在“房子、票子、孩子”的现实压力下缩手缩脚?有没有营造出一个可以供他们折腾、让他们不怕输不起的社会空间?有没有一个不以成败论英雄的社会评价标准和氛围?是不是鼓励求新求异、出奇制胜而非循规蹈矩?父辈们是否过多地将自己的择业观强加给了儿女?……
[ 责任编辑:张晓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