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标签:两会领导人商谈 | 经贸文化论坛 | 直击海峡论坛 | 建党91周年
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新闻中心  >   时政新闻  >   正文

文化惠民 照亮百姓生活

2012年08月30日 08:06 来源:人民日报 字号:       转发 打印

  这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十年来,在国家财政的强力支持下,一场规模空前的文化惠民建设热潮席卷中国。数以十万计的书屋、文化站点、电影放映队出现在广袤的国土上,卫星、互联网等先进技术把偏远地区和祖国的心脏连接起来。

  中国文化的血液在加速流动,带着知识文化的营养从城市流向乡村,流向每一个需要的人。他们在这里取得知识的火种,点亮人生的梦想。文化惠民,在这里改变中国。

  文化设施普及,城乡差距缩小

  绿色的田野、清新的空气、朴实的民风、宁静的生活……在许多城里人眼中,农村象征着一个田园牧歌似的梦。但是当你真的在农村住上一段时间,就会发现,在城里唾手可得的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在许多农村地区可望而不可得。曾几何时,文化设施短缺、文化生活贫乏,相当多的农民一年到头读不到一本书、看不上一场电影。他们渴望科技知识,脱贫致富;他们期盼文化娱乐,丰富生活。

  人民的需要,就是党和政府努力的方向。为了改变农村文化建设的薄弱局面,十年来,以农家书屋、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农村数字电影放映等为代表的一系列文化惠民工程相继上马,顺利推进。无数精彩的故事在这里上演,无数人的命运因之而改变……

  夏家村是山东省临沂市的一个小村子,种植大棚鲜切花是村里延续多年的农业项目。由于缺乏技术,夏家村的鲜切花质量差、销量小,效益始终上不去。看着大片的非洲菊被病虫害糟蹋,村民夏宗明不知咽下了多少苦涩的泪水。为了学技术,夏宗明和乡亲们经常骑车到城里书店找书、买书,20多里的路程来回就是一个多小时。借书难、买书难、看书难,让夏宗明他们感叹不已。

  这一切随着2007年农家书屋在村里落户而终结。夏家村的书架上各类有关花卉种植的图书让夏宗明如获至宝,反复钻研之下,养花技术大进,大棚面积从原来的3亩一下子发展到了200多亩。2009年,夏宗明培育的非洲菊TM9在北京第七届中国花卉博览会上一举夺魁,成为临沂市唯一获得国家级金质奖的花卉品种。怀抱鲜花的夏宗明流泪了,他打心眼里感谢那间仅有30平方米的小书屋。

  十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七大以来,随着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向农村基层的大面积延伸,越来越多的农民打开了眼界、掌握了技能,走上了致富路。

  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任何事情乘以13亿,都将是世界级难题。十年来,中国的公共文化建设力度之大、数量之多、效果之好,也堪称是世界级的。目前,全国84%的行政村拥有农家书屋,83%的乡镇建有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点,100%的行政村开通了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100%的乡镇建有综合文化站,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全年放映电影近800万场次,观众超过18亿人次,基本实现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目标。今天,我们可以自豪地说:基层群众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已基本解决。

  尽管和发达国家相比,现阶段我国的公共文化服务还只是广覆盖、低水平、保基本的,但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的公共文化服务不论是设施、技术还是内容都是领先的。公共文化设施的广泛普及缩小了城乡间的文化差距,保障了群众特别是农民的基本文化权益。这些设施如同一座座知识的宝库、文化的灯塔,将文明之光照亮乡野,从根本上改变和提升着中国人的思想文化素质。

: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