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主流舆论唱响雷锋精神之时,互联网上也不时冒出一些质疑雷锋精神的杂音。
这些杂音虽成不了什么气候,但多少有些扰乱视听。而且每每听闻之后,总让人如鲠在喉,总想问个究竟。
我们不刻意反对质疑,对偶像乃至英雄,每个人都有质疑的权力。但,一切质疑都必须是出于善意。否则,再受关注终究也不过是噱头而已。
反观当前互联网上的一些“怀疑论”,大抵就是如此。比如,有些人质疑雷锋短暂一生竟拍了近300张照片,质疑雷锋赶时髦,爱打扮,花钱买过皮夹克,等等。
拍照、赶时髦、穿皮夹克,这些确有其事。但这与雷锋积极乐观、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精神有何矛盾?两者之间果真存在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逻辑关系?显然不是。举两个最简单的例子,“最美妈妈”吴菊萍把20万元奖金“留着自己用”,难道我们就说她不“美”?亿万富翁陈光标千里救灾,难道你就说他是在“作秀”?再说了,在已出版的书籍里,这些内容早已公开,也不是什么秘密,用不着大惊小怪。
一个人成为他人、群体乃至整个社会学习的榜样,必定有着坚实的道德根基和巨大的人格魅力。即便如“最美妈妈”吴菊萍、“拾荒阿婆”陈贤妹,那瞬间迸发的惊人之举,也源自她们习以为常的善良本性。杨善洲、郭明义等“道德模范”,他们的事迹广为传诵,更是基于他们数年如一日,对内心道德的不懈坚守。雷锋成为那个时代的道德标杆,同样源自他的可贵品质,这点不容质疑。
一些人之所以揪着雷锋生活中的小细节不放,并怀疑雷锋事迹的真实性、质疑雷锋精神,有的也许是出于新奇,没想到雷锋竟是如此一个有血有肉的时尚年轻人;有的也许是出于误解,毕竟雷锋距离他们生活的年代久远,他们对此感到陌生,因而不太相信;有的也许是出于怯懦和自私,他们通过质疑雷锋精神中,可以为自己的自私冷漠找到了托词和底气。
一个社会要健康有序发展,一个国家要实现文明兴盛,离不开正确的价值导向和共同的道德规范。雷锋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代表着社会的道德理想,体现着民族的精神追求,已经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重要象征。
今天的中国,经济发展突飞猛进,社会变革日新月异,思想观念日益多元,新矛盾和新问题不断凸显,思想道德建设面临新的情况。面对汹涌的商品浪潮、多元的社会思潮、物欲的诱惑侵蚀,我们更应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大力弘扬雷锋精神,以激发人们思想道德热情,倡导文明新风,匡正道德失范,提升社会道德水平。
雷锋,一个年仅22岁的普通士兵,以他最朴素的认识、最平凡的行动,矗立起人生价值选择的最佳坐标。面对这座思想道德丰碑,我们还是少点质疑,多点践行,多像雷锋那样奋发进取,多像雷锋那样敬业奉献,多像雷锋那样做一个有益于他人、社会和国家的人。(吴定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