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参政,已成为“两会”的一大热点。网站甚至专门推出代表委员们的微博排行榜,比拼谁的人气最高,影响力最大。
“两会”热了,“两会微博”火了。因为“这已经是一个全民议政的时代”。开放的社会形态以及多元的网络时代,让全民议政成为常态。对于国计民生,谁都可以“评头论足”,乃至“说三道四”。喷薄的议政欲望、兴奋的表达欲望,从微博的迅猛兴起可见一斑,从“两会微博”的炙手可热可以洞察。
不过,作为民众,最大的期盼仍然是民意能够直抵人民大会堂,直达中南海。对此,我们寄望于代表委员们能够把“捎个信”、“带个话”的职责担当好。但问题是,限于体制机制和工作方式上缺陷,困于代表委员激励约束机制的缺失,部分代表委员在履职尽责上稍逊风骚,这远远比不上其在事业上的占尽风光。于是乎,在“两会”的舞台上,部分代表委员所展现的招式颇有些不尽人意,捎上去的话有失水准,屡屡遭人诟病,被公众拍砖甚至唾之。显然,问题主要出在,其站位不准,有意无意之间疏远了民众,特别是日常所作功课相当不够,体察民情、听取民声、征询民意极不到位,导致“代表人民”成效不佳。
在信息化、网络化时代,包括微博在内的网络形态,为代表委员们听取民意创设了迅捷而便利的渠道。这也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代表委员非专职的“精力瓶颈”,适度减轻了“捎话”这个活儿的“劳动量”。在这方面,我们不乏借网络倾听民声的好典型,比如知名博主、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委组织部部长蔡奇,比如知名议政专家、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将博客、微博等用活用足,也用出了成效,每提出一项建议均体现出不同寻常的分量与价值。而事实上,我们也不乏视网络为洪水猛兽者,一些地方在公开领导信息时遮遮掩掩、缩手缩脚、畏首畏尾,哪里领会到了善用网络的好处与裨益。
期待着更多的代表委员能够善用网络新媒介,借微博之类的网络平台沟通民众、上传民意,推进“网络参政”。在这方面,笔者以为,还是应当考虑在制度化上予以创新与探索。代表委员微博听政、网络议政可以考虑形成制度、实现常态,不仅限于“两会”召开期间,而且要求代表委员们将这些功课做在平时,做得更彻底、更深入、更细致。如此,也能倒逼代表委员们尽职尽责,让其代表的水准更高、参政议政的工作更加出彩。(郑 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