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新闻中心  >   时政新闻

各地公车改革尺度不一标准各异 缺乏后劲难以为继

2011年11月08日 11:32:49  来源:人民日报
字号:    

  近期,两则关于公车私用的新闻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一是国庆期间,一辆农业执法车出现在老挝首都万象的一处景点。后经查明该车属云南楚雄州南华县农业局,该事件属农业局执法支队支队长公车私用;二是湖北广水市官员调任时带走公车,自2000年以来共带离公车28辆,该市人大常委会通过决议,要求追回,两年仅追回8辆。

  近年来,公车私用屡遭诟病。为加大治理力度,中央和各地相继出台了不少公车改革的措施。今年4月,中央专门成立了公务用车问题专项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全国党政机关公务用车的管理。10月27日召开的全国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问题专项治理工作会议透露,截至目前,全国党政机关共认定违规车辆17.95万辆。社会广泛呼吁,治理公车私用这一顽疾,治标更得治本。

  1.从“公车私用”到“公车私有”,其实质是公权私用

  在中央纪委研究室主任李雪勤看来,公车私用的实质就是腐败问题,因为凡是利用公共权力谋取个人私利的行为,从本质上讲都是腐败行为。但是,有时所谓“私用”的范围也很难界定。比如现在一些已经退休的领导干部,按规定他们可以配备公车处理公务,但实际上,不少人无论是公事私事都用公车。

  长期关注公车改革的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也认为,云南执法车辆出国事件是公车私用的一个典型案例。事实上,人们对公车私用早已司空见惯,例如A省的公车开到B省的某个景点去是很常见的事情。在一些干部看来,到了一定级别给他配车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既然配了车如何使用自然是自己说了算,“公车私用”早已演化为“公车私有”,因此湖北广水发生将公车带走的案例就不难理解了。叶青说,不只是带走公车,有的领导干部甚至连司机都带走,他们在获得提拔后更愿意通过这一方式把“可靠的人”留在身边,造成了不良社会风气的蔓延。

  公车从“公用”到“私用”再到“私有”,实质上是公权力的私有化。一旦公权力私有化,便会衍生出牟取私利的冲动,会借用公权力对公利上下其手。“现在社会舆论把公车私用看成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但是坐公车的人却觉得理所当然。”叶青告诉记者,在今年全国两会上,他的公车改革议案被拿到某省代表团讨论,结果竟遭到一片反对。

  李雪勤分析,公车改革的阻力来自三个方面:第一方面是公车使用者,他们是利益的直接获得者,当然愿意自己有使用公车的权力。如果进行公车货币化改革,尽管得到了经济利益的补偿,但作为权力的象征和个人的较大自由度都会失去。第二方面是公车司机,他们作为公车的职业驾驶员,使用公车既让自己有了工作和各种福利,也有了自己享用公车的机会。如果进行公车货币化改革,他们将失去工作饭碗及其单位福利,自己使用公车的机会也没有了。第三方面是群众的民意,群众主要担心公车货币化改革可能会给干部带来高额经济补贴,“车照坐还多拿钱”,加大分配不公。几个方面综合效应的结果,造成了公车改革喊了10多年却难以整体启动。

[责任编辑:吴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