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商宇 何清平
当前世界金融形势扑朔迷离,重庆乃至中国金融业如何拨开迷雾,在吸取世界金融危机教训的基础上,实现持续健康发展?10月28日,在2011 重庆金融开放论坛上,重庆市市长黄奇帆纵论国际国内金融形势,详解世界金融之弊,并对国内金融行业健康发展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为来自世界各地的金融业人士奉上了一场精彩的金融盛宴。
宏观调控要有一个理性的、合理的标杆,这个标杆应该达到四个平衡
黄奇帆说,当今社会,不管是中国等新兴国家,还是欧美发达国家,都在进行宏观调控,以克服经济发展中面临的困难。那么,调控的时候就要有一个理性的、合理的标杆,这个标杆应该达到四个平衡:一是一个国家GDP有多少,这个国家贷款余额大体也有多少,GDP与贷款余额的比例是1:1。贷款余额的增长率,基本上应该等于GDP的增长率加通货膨胀率,我们讲GDP的总量就是GDP的增长率不变价再加通货膨胀率,因此,如果贷款余额大大超过GDP,一定导致通货膨胀;如果贷款余额增长率大大超过GDP增长率,也将导致通货膨胀,就不平衡了。
二是一个国家上市公司的市值与GDP要做到1:1。证券市场的市值大体和GDP相当,也有它的基本道理。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时,美国证券市场总市值20万亿美元,远超过14万亿美元的GDP。经过金融危机,现在已实现市值回归,约14万亿美元,和GDP大体相当。
三是这个国家市场化的房产总市值和GDP大体上也应该做到1:1。对于房地产,全世界有一个基本的运行规则,就是一个地方老百姓6-7年的家庭收入,能买得起一套普通商品房。如果房产市值比GDP总量大很多,就是泡沫的概念。这个规则怎么推算出来的?就是这个国家的GDP与房产总市值大体相当。如果一个地方要20年的家庭收入才能买得起一套房子,说明房产市值远比GDP大3-4倍。
四是这个国家的主权债务,加上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系统的支出,与GDP之比也是1:1。政府债务最好控制在GDP的30%以内,超过60%就过了警戒线。社会保障体系大体上支出在GDP的20%左右,如果负担过重或标准过高,支出达到百分之三四十,再加上占60%的政府债务,就可能超过GDP总量,风险很大。一个国家的宏观调控极其复杂,但要说简单,只要把4个1:1搞好,这个国家的金融,宏观上就能平衡,就能基本理顺结构。
就中国而言,这些年贷款增长较快,基本面上呈现通货膨胀态势,这两年银根抽紧,正逐步走向平衡。今年贷款余额估计达60万亿元,而今年GDP约为45万亿元,贷款余额有点超过,以后收紧一点可实现回归;证券市场市值与GDP达不到1:1,主要是这两年证券市场发展不够充分,现在资金是银行这边多,证券市场那边少,很多企业融资主要通过银行,直接金融系统对社会融资的贡献只占10%左右,比例太低,因此,证券市场应该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房地产市场有一些泡沫,国内一些城市房价过高,因此最近国内对房地产市场进行了调控,是趋向合理方向。但我们的政府债务和社会保障支出不用太担心,甚至社保还应该加大支出。目前,整个社保系统的支出才几万亿,和40多万亿的GDP相比,仅占10%左右,可以再增长一些。政府债务基本合理,中央和地方各约10万亿,占GDP的50%左右,再加上中国特有的政治优势,除了GDP外,还有规模和GDP相当的国有资产,因此,在这方面不用担心。
总体而言,用这四个平衡作为工具,作为一种逻辑,来分析欧美和我们国家的宏观调控,基本能看出问题所在。金融危机之后,用这个模型分析美国经济,其贷款余额、证券市值、房产市值这三个要素已经回归,美国经济已经没有太大危机,唯一不好的数据就是,政府债务加社保支出太大,需要平衡。只要增加对工商经济的投资,营造良好经济发展环境,刺激工商企业发展和老百姓创业,把这些问题解决好,美国经济就能更好。
说金融是中心的时候,是指金融与工商经济相互融合共同发展,工商经济因为金融服务而兴旺发达,金融因工商经济繁荣而发展。金融一旦脱离工商经济进入自我循环空转的时候,这个中心就不存在了
宏观调控中,有财政的工具,也有金融的工具。理论上说,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搞好了,一招棋活,全盘皆活,这是一个确切的理论体系。但如果金融工作者、金融机构不为工商经济服务了,把自己当成中心,那就要出问题了。这些年,世界经济发展出现诸多问题,仔细分析下来,这一波的危机都是金融闯的祸。世界金融至少出了三种毛病:
第一,忘记了金融业是第三产业,是服务业。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是工业,工业才是根本,金融业作为服务业,应该眼睛盯着工业、商业,要以它们为中心,依托它们生存,为它们服务,在服务过程中获得自己的发展。说金融是中心的时候,是指金融与工商经济相互融合发展,工商经济因为金融服务而兴旺发达,金融因工商经济繁荣而发展。金融一旦脱离工商经济进入空转的时候,这个中心就不存在了。但是过去这十年,以美国华尔街为代表,金融业取代实体经济变成了世界经济的中心,开始自我封闭搞内循环,金融的资金不是怎么想着为工商经济、为企业提供融通方便,而是自我炒作,银行的资金进股市,进衍生工具的市场,最后金融不为实体经济服务,只在虚拟经济内空转。
第二,最近十年来,金融不断创新,但这个创新与实体经济毫不相关,不是为工商经济服务、不是为了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创新,而是为了逐利,是泡沫式的创新。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机,本质上就是金融泡沫创新的后果,它闯了大祸,让全球工商经济为它买单,为它付账。
第三,金融行业薪酬涨得太高,美国总统五六十万美元的年薪,可能赶不上一个金融公司中层的收入,高工资与高利润挂钩,为追求高利润,导致金融以逐利为唯一目标,逐渐抛弃盈利较低的实体经济,转而投向更赚钱的虚拟经济。
金融公司闯祸让世界陷入金融危机,怎么摆脱?如果整天就金融论金融,我认为摆脱不了,只会产生三个结果:一是想出一个方案,把现在的危机往后推,这三个月发生的事变成三年以后发生,但是那时候发生,比现在还严重。二是想出一个方案,把一个危机解决了,但是新的危机,另一种性质的危机又出现了,用新的危机叠加老的危机。第三种是转嫁危机,我的危机转嫁成他的危机,这个国家的危机转嫁为别国的危机。很多解决方案就是在这三个圈里打转。
在解决欧债危机的三大问题上基本达成一致意见后,欧洲欣喜若狂,但我认为这只是大家把饼切来切去,在玩一个数字游戏。欧盟挽救了希腊,减记了50%的主权债务,谁买单?用债务救债务,只有做更大的饼才能补充丢失的那块面粉。但这个饼怎么做大?大家要明白,这个世界的经济主体是实体经济,所以摆脱各种金融危机的最终出路一定是技术进步和实体经济。如果新能源搞得好,一个几万亿的产业出来了;如果新的生命科学成果产业化,一种好药出来,一搞也是几万亿的产值;还有就是以电子计算机、通信为背景的人工智能,这种智能体系发展起来又会是几万亿;还有就是增加粮食生产,全世界的人都离不开。几个几万亿的产值,以增量拉动存量,产生新的效益就可能把原来积淀的泡沫挤出、负担消化掉。因此,科技进步以及围绕科技进步发展起来的工商经济,是经济发展不竭的动力,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脊梁骨,是国家经济的主流,而金融只是服务业。如果科技进步与工商经济能够很好地互动发展,这个世界就会早日摆脱困境、就会持久发展。
[责任编辑:田云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