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新闻中心  >   时政新闻

中国自然灾害风险东部最高 风险图集首次精确到县

2011年06月03日 22:04:21  来源:人民日报
字号:    

  在5月12日我国第三个“防灾减灾日”来临之际,《中国自然灾害风险地图集》在京发布。

  我国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风险的区域分布呈现哪些特征?自然灾害风险地图集能够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本报记者专访了该科研项目负责人、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副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史培军教授。

  全国风险等级“东部高于中部、中部高于西部”

  记者:《中国自然灾害风险地图集》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史培军:在这个自然灾害风险地图集中,详细标明了十多种自然灾害的情况,包括地震、台风、水灾、旱灾、滑坡和泥石流、风沙、风暴潮、雪灾、雹灾、霜冻灾害、森林火灾、草原火灾等。

  地图集着重展示了这些灾害风险的区域分布特征及规律、各省区市综合自然灾害风险的空间差异,评估了区域主要自然灾害风险等级、相对风险等级,以及综合自然灾害风险等级的空间格局。

  比如说,在地图集上,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的地震灾害风险主要集中在燕山与太行山东侧的断裂带、郯庐断裂带、汾渭盆地、银川至昆明的南北断裂带、横断山区、天山南北侧断裂带等地质构造活动较为频繁的相对高风险地区。

  以台风为例,从长江口至北仑河口的广大东南沿海是全国台风灾害的高风险地区,其中长三角地区、浙东沿海地区、福建东南沿海地区、广东东部沿海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广西东南沿海和海南北部沿海成为台风灾害的7个相对高风险地区。

  此外,云南高原、川西山区和黄土高原地区成为非常突出的滑坡与泥石流灾害严重的三大高风险等级地区。横断山区及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地区、川东到鄂西长江沿岸、山西高原及太行山与燕山山地地区也成为滑坡与泥石流灾害的较高风险区。

  总体来说,从中国综合自然灾害相对风险等级图可以看出,全国风险等级呈现出“东部高于中部、中部高于西部”的格局。其中,长三角及长江下游沿江地区、淮河流域、华北平原及京津唐地区、两湖地区、汾渭盆地、四川盆地、下辽河地区成为全国7个综合自然灾害高风险地区。

  风险地图集首次精确到县级地域

  记者:对于各种自然灾害,地图集所标示的精确度如何?

  史培军:这次发布的地图集第一次精确到了县级地域。由于我国各种自然灾害数据的收集程度不同,各种自然灾害在地图上的精确程度也不尽相同。

  在这些自然灾害中,地震、台风、风暴潮、旱灾、森林火灾5种灾害的数据最全面,实现了精确的定量评估;水灾、冰雹、雪灾等几种灾害,目前数据还不全面,只实现了半定量;滑坡和泥石流等则因为较难统计,只作到了半定性。

  在地图集上,我们采用了“公里格”作为尺度,进行了详细地具体标示,甚至具体到每个乡镇都可以找到自己所处的位置和这一地区的自然灾害情况。

  按图索骥,安排建设项目应避开高风险地区

  记者:这项研究对于预防灾害能起到什么作用?普通人可以通过地图集获得哪些信息?

  史培军:首先,具有警示作用。根据这个地图,人们能够知道本地所处的自然灾害风险水平的高低和风险的大小,及其在全国自然灾害风险级别中所处的地位。政府和百姓可以了解本地处于何种自然灾害风险之中以及风险的强度。

  自然灾害风险地图集还具有预防作用。以县为基本单位的地方政府能够根据本县自然灾害风险水平开展有针对性的预防工作。

  此外,对于规划和生产力布局具有指导意义。按照国际通行的原则,各级政府在布置一些建设项目时,需要避开高风险地区,如果确实无法躲避,就需要加大设防的力度和水平。

  风险地图对于建立自然灾害风险转移的经济制度具有重大作用。同时,也有助于风险意识的普及和培育。对于普通人而言,通过这个地图集能够知道自己的家园处在一个什么样的风险级别上。

  举个例子,如果你处于地震灾害风险较高的地区,那么就应该在日常储备一些应对地震灾害的物品。在防灾减灾演练中,也应该更多学习训练针对地震灾害的减灾手段。

  记者:您认为目前我们做好防灾减灾工作应该有哪些着力点?

  史培军:首先,国家应该下大决心提高地方的防灾减灾能力。自然灾害发生在特定地区,不能每次都依靠举国应对体制,而应该加大地方的设防水平。这个具有战略性意义。

  其次,建立巨灾风险转移模式。中央政府应该推动重大自然灾害的保险制度建立,确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巨灾保险制度。政府应该支持通过市场的运作建立巨灾风险转移体系。

  再次,加强防灾减灾的教育。引导民众树立科学的防灾减灾意识,同时要增强对灾害知识的普及和教育。我们在这方面是很缺乏的。

  新闻背景

  □我国第一代综合自然灾害风险分布地图集

  《中国自然灾害风险地图集》是在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重点项目——“综合风险防范关键技术与示范”的支持下,由北京师范大学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单位共同承担并主持完成的。

  这部地图集是我国第一代综合自然灾害风险分布地图集,它凝聚了教育部、民政部、中国科学院等所属的20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300多名研究人员近10年的心血,充分借鉴了国际上目前最先进的灾害风险科研成果。

  1993年,我国在世界上第一家编制出全国灾害信息——《中国自然灾害地图集》,主要是标出了哪些地方有自然灾害。

  2003年,我国绘制出《中国自然灾害系统地图集》,不仅可以提供哪些地方有自然灾害,还可以展示这些地方发生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损失。

  《中国自然灾害风险地图集》在上两代地图基础上,标明了我国各地区自然灾害的种类、灾害造成的损失程度等信息,也标明了未来发生灾害时可能造成的损失(即潜在损失),所以叫“风险地图集”。

  □基础数据积累耗时20年

  编制地图集的基础性研究工作首先是基础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由于这部地图集实现了精确到县,所以,研究者对每个县的数据进行了收集整理,经过了大约20年的数据积累,最终实现了目前的数据精度。

  其次是不同灾害强度的评估。比如,50年一遇的洪水在一个地区发生会产生多大的损失?不同自然致灾因子的灾害发生后对经济社会的打击程度有多大?

  最后,对自然灾害风险的相对等级实现科学客观的划分,并完成从数据到地图的转换。(记者 张垚 吴秋余整理)

点击更多新闻进入新闻中心 要闻 时政新闻

[责任编辑:吴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