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今年把公务用车治理作为反腐廉政工作的一个专项内容,来重点推进。为了解决“屁股底下的腐败”,中国党政有关部门除了在多种场合宣示改革的决心外,亦已在制度层面出台措施,并划定方案时间表。
多次高调宣示彰显治理决心
费用过高、私用严重、使用效率低、浪费大、超编超标配备屡禁不止……时至今日,这些典型的公车腐败现象广受诟病。出台更为严厉、有针对性的公车改革方案并有效实施,深为坊间所期待。
去年12月28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在研究部署2011年反腐败工作时就强调,要集中力量解决反腐倡廉建设中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会议明确提出,要深入开展公务用车问题专项治理。
次日,中纪委常委、秘书长吴玉良向媒体透露,中央将出台较以往更严格的公车配备使用新规。分析认为,这意味着“史上最严格”的一轮公务车改革即将启动。
今年年初召开的十七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在公报中再次强调要认真开展公务用车专项治理,并将其列为反腐倡廉建设中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之一。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今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将规范公务用车配备管理并积极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提出,2011年(公务)车辆购置及运行费等支出原则上“零增长”,切实降低行政成本。这是相关内容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量化目标。
中央国家机关公车改革方案划定时间表
在中央多次明确宣示的同时,公车反腐在具体制度层面业已破冰。3月4日,财政部公布《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预算决算管理办法》,首次明确了公车的购置和运转费用都将单独设立预算科目。
三天之后,全国政协委员、中央国家机关工委原副书记李宏向外界透露,中央已下发公务车管理办法,规定省部级官员配车,使用年限从五年一换变为八年一换,被提升职务后,也不能换车,明确“车随人走”。
而在国务院第四次廉政工作会议上,温家宝为中央国家机关公务用车管理改革划定了时间表。要求在今年拿出方案,并在一些部门试行。
地方政府公车管理新招频出引热议
中央的三令五申,加上广泛的民意驱动,促使多地相继出台公车改革新举措。地方政府遏制公车腐败的表态受到舆论的肯定,但部分地区出台的一些“新招怪招”也引发争议。
4月1日,北京首次公布公车数量为62026辆,这一举措在全国尚属首次,各界对其公开透明的态度给予积极肯定,但同时,由于官方数据与民间感受差距明显,因此也招致网友质疑。
相比北京,广州的公车治理方案则更显“新颖”。据当地媒体报道,广州最快将在今年6月对包括市管干部在内的全市公务车实行更严格的监督管理,届时,公车将安装GPS跟踪系统和身份识别系统,实行分级管理。如果公车私用就要经批准后收取相应费用,拟按照每公里1.5元至1.7元收费。
对此,有网民认为,广州的上述做法符合人性,在公车改革步履维艰之际,开辟了一条新的思路。但也有人质疑,公车有偿私用如何监管,最后会不会致使公车私用合理化。
此外,成都、西安等地也纷纷出台了各自的公车治理方案。
媒体呼吁提高制度执行力破解沉疴
公车改革,并非是一个新的话题。如果从1994年出台《关于党政机关汽车配备和使用管理的规定》算起,中国公车改革已历经17个年头。
由此可见,造成公车腐败“恶疾难除”的主要原因,并非相关政策的缺失,而在于既有的政策未被充分落实。公众对公车滥用的不满,很重要的原因也正是相关规定遭遇普遍的消极抵制。
因此,有媒体评论称,提高制度执行力,将中央有关公车管理的已有政策执行到位,是当下治理公车最有效最直接的一个“切口”。
公车滥用,作为“屁股底下的腐败”,被民众诟病已久。而如何保证公车仅用于公务,也是今后公车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有媒体对此建议,政府部门必须通过向公众详细公开财政预决算、公布并控制公车的总体数量和单车运行的成本、在公车上贴上醒目的识别标志等办法,接受公众监督,以遏制公车滥用的不正之风。
此外,另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在于,公务车在维修环节出现的维修材料投标报价缺乏执行约束力,导致部分维修材料利润空间偏大。对此,有媒体评论指出,公车改革和监督应贯穿公车使用全流程,避免公车维修成为“唐僧肉”,从而确保公车改革取得实效。
[责任编辑:吴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