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我国社会向上流动通道存在的“壁垒”暴露在阳光下,有助于公众的监督和对策的制定
近年来,“顶替入学”、“萝卜招聘”等有违社会公平的事件屡遭质疑;官二代、富二代等“二代”群体的形成,引发了新的社会关注点。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的专家指出,尽管我国社会的向上流动通道渐趋明朗与透明,但还存在着些许有违公平的灰色地带。如何创造机会平等、畅通向上的社会流动通道,将成重要课题。
社会公平底线不断强化
来自山东省济南市的章涛(化名)毕业于浙江省某著名大学,2008他备考上海市公务员,经过严格的初审、笔试、面试,毫无“背景”的章涛最终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获得了梦寐以求的职位。
在就业压力不断增加的社会中,和高考一样,公务员考试已经成为了确保社会公平和人才流动的重要机制。而如愿以偿地实现了自己的求职目标,令章涛感到“虽然没有背景,但知识依然能够改变命运”。
“公务员考试有的程序越来越明细和透明化了,可能在偏远的城市考公务员会比较复杂一些,在大城市等比较规范的地方,考公务员还是得先具备一定的实力。”章涛说,“虽然入职后也听说一些凭关系进来的,但都只是猜测。”
“现在招考公务员都必须通过笔试,面试‘打招呼’也越来越不容易。”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谢遐龄指出,公务员招考趋于公平和透明化,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它显示出中国社会的公平底线正在公众的监督和呼吁声中得到捍卫和强化。
高考作为人才向上流通的重要渠道也让无数城乡普通民众子弟圆了成功之梦。陈敏(化名)来自贵州省遵义市的一个小山村,2006年以优秀的成绩考入上海外国语大学,由于家境贫寒,依靠助学贷款和助学金完成学业。“高考是农村孩子改变命运的重要途径,考上后国家还给经济支持帮助完成学业,我对未来充满憧憬。”陈敏说。
“教育是人才向上流动的最重要的渠道。”复旦大学社会学教授胡守钧表示,全国统一的高考制度保证了机会的公平,教育贷款等又从经济上给予支持,这让社会底层的穷人也看到发展的希望,增强了对社会的认同感。
针对目前正在热议的高校自主招生,胡守钧表示,在重点大学少量地实行可取,但不宜在全国范围内推开,还是应以统一的高考为主。“对于经济较落后的地区,信息不完全等因素可能影响招考的公平性。”胡守钧说。
相对于招聘公务员等进入体制内的通道而言,更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和法则的外企招聘也在推动机会均等化。
来自山东省枣庄市的陈红(化名)2010年通过网申、笔试、面试的层层选拔,进入某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工作。2011年,她又通过这一程序申请到了某著名外企的市场管理培训生。
看到了就业希望而浑身充满冲劲的陈红认为,进入外企的机会还是比较透明和均等的,关键是看个人的能力和知识储备。“虽然也有少许VIP,但总体来说机会均等,而且晋升的标准也比较规范和畅通。”
在受访专家看来,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日益推动我国人才流动的机会均等化。因为追求高效与财富最大化,“养懒人”的空间就日益狭小,“物尽其用、人尽其才”的企业才能在竞争中存活。
[责任编辑:吴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