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首部有关中国第三部门的报告《中国第三部门观察报告(2011)》在京发布。报告显示,中国的第三部门受到政府、企业和海外力量等方面影响,缺乏自主性,属于“依附式发展”,并且依附关系长期存在。
据了解,报告由中国扶贫基金会资助,中国人民大学非营利组织研究所所长康晓光教授与公域合力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冯利组成的项目组调研编写而成。报告所称第三部门,从范围上讲是指不属于第一部门(政府)和第二部门(企业)的其他所有组织的集合。因此,该报告研究对象主要为民政部门注册的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及未注册的草根组织。
“依附”关系长期存在
报告指出,中国的第三部门整体弱小,缺乏自主性,命运掌握在政府、企业、海外力量等手中,尚不具备主宰自己未来的能力,存在结构和功能的失调,将长期处于“依附”地位而发展。受到政策和资源的限制及外部力量各有所需是造成第三部门“依附”的原因。
报告显示,第三部门要想发展,必须更大限度依靠政府和企业资源。政府是唯一可用国家强制力来控制第三部门的力量的部门,国家拥有对第三部门的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而企业凭借丰厚的资源对第三部门的影响力甚至更大,第三部门很难抵挡企业的大笔资金诱惑。这被康晓光称为基金会普遍存在的“傍大款”现象。“越来越多的第三部门为政府、企业‘跑龙套’,丧失了自主性,是继续依附还是走向独立?目前还没有答案,需要各方共同努力走向一个更合理的目标”。
社会服务型组织近九成
报告显示,中国第三部门组织数量和种类与西方相比差距巨大。在数量上,法国每万人拥有110个民间组织,日本是97个,美国52个,而中国仅为2.1个。
在种类上,民政注册的社会服务型组织明显多于其他类型。截至2008年,科技与研究、教育、法律、卫生、文体、社会服务等旨在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组织占登记注册的社会组织的86.2%。涉及宗教、生态环境、国际及涉外领域的组织仅占3%。
企业基金会成新成员
数据统计,2009年,国内企业捐赠总额为131.27亿元,占58.45%,其次是个人捐赠占30.4%,企业仍是捐款主力。由此可见,越来越多的企业参与公益,不但投入资金资源,甚至成立专门的公益组织。这预示着社会中最重要的一种资本力量参与公益事业全新的组织方式。这些组织依靠自身稳定的资金来源,更理性、效率和企业化的管理,对第三部门格局产生了宏观影响。
媒体缺少绩效问责
随着公益领域的发展,媒体的关注日益增加,已成为公益领域的问责主体,并产生一定效果。但报告认为,媒体对公益领域的问责仍停留在法律、道德层面,即问责对象的行为是否违法违规并符合社会规范,尚未触及绩效问责,即行为结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
报告认为媒体问责还不够“苛刻”,诸如“善款是否专款专用?”“是否大部分用于受益对象?”“是否符合捐赠人意愿”等仍是媒体最常关心的“法律”和“道德”层面的问题,而一旦媒体有一天提出“善款的使用效率、效果、结果”等绩效问责,公益领域是否做好“接招”准备?
[责任编辑:吴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