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中国式社会管理
社会管理是为了更好地服务,要通过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让人民群众得到实惠。因此,社会管理要与社会建设、与改善民生结合在一起
2月19日至2月23日,一年一度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锁定“社会管理及其创新”,在中央党校进行了为期4天半的学习研讨。开班仪式上,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发表了重要讲话。
“此次研讨班不仅规格高,而且范围广,这反映了中央对社会管理及其创新的高度重视。”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主任龚维斌教授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认为。
一年一度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研讨班,其研究主题经过精心选择和安排,往往与当年中国社会发展重点、发展形势、发展要求紧密相关,既是当年自上而下需要关注的重点,也是需要认真解决、妥善处理的问题。
参与今年研讨班教学协调工作的中央党校张伟副教授告诉本刊记者,此次省部班学习研讨的目的非常明确,通过学习研讨对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整体思路、工作重点、具体措施、工作理念、方法等,统一了思想和认识;特别是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谋篇布局、全面部署,具有提纲挈领的指导作用。
社会管理内涵日臻成熟
在受访专家看来,在“十二五”开局之年,选择社会管理创新作为省部班研讨主题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张伟分析,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就中期来讲,是为实现“十二五”期间一系列经济社会目标任务保驾护航;从长远来讲,是为了促进社会和谐、实现长治久安。当前国内外形势出现了不少新变化新特点,需要对复杂形势保持足够的清醒认识,毫不回避那些严峻的社会突出问题,并分析其背后的深刻社会成因。
他指出,从国内因素来看,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成就巨大,但也出现了如社会不公、收入分配差距拉大、权力腐败等问题,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长期困扰。从总体上看,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这些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阶段性特征的集中反映,但也不能否认在工作层面上和认识水平上仍有差距,比如过于注重经济增长而忽视了社会建设、社会管理中缺乏服务意识等。
龚维斌认为,现代化的快速推进具体表现为“五化、两转”,“五化”即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信息化、全球化,“两转”则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在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伴随人口大量迁移、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原有的利益格局亦发生着深刻调整,重构社会、重构利益关系、重构社会认同尤显迫切。而社会成员的需求也表现出多样化、差别化、高级化的特点,不仅要求生活质量的提升和改善,更需要自我价值的实现,注重权益保护、个人事业的发展。这种需求结构的变化,意味着人民群众对社会事业发展、对社会管理模式、理念及其方式方法有着更多的新期盼和新要求。
从国际因素来看,张伟说,当前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在我国不断融入全球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的过程中,面对复杂的外部环境不能丝毫麻痹大意。
中央高度重视社会管理。张伟解读道,将社会管理作为重要的现代执政理念提出来,而且其内涵日臻成熟,并非一蹴而就;这是在以往长期过程中逐步加深了对社会管理的理解,转变了关于社会管理的一系列理念,提出了当前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管理新格局。
回顾这一执政理念的发展脉络,张伟告诉本刊记者,改革开放前期,其基本方针是“坚持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1993年十三届三中全会提出要转变政府经济部门的职能、加强社会管理。十六大以来,中央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针对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拓展为“四位一体”,提出“社会建设”的新概念,并把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与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公共服务并列,这是党的执政理念和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随后,提出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把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作为健全社会管理的工作目标。在“十二五”规划建议中,又对社会管理领域提出了明确要求和工作任务。
“此次研讨班专题研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正是我们党对执政规律、对社会主义建设自身发展规律认识进一步深化的表现”,龚维斌认为,对于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社会管理工作要以高度的责任心、紧迫感和危机意识来加以认识,这既是为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创造和谐稳定环境的需要,也是巩固共产党执政地位的需要。
龚维斌分析,此次中央强调,要统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把社会管理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并厘清了社会管理7方面的基本任务,这就使得今后的工作边界清晰,有了明确的抓手和着力点。
[责任编辑:吴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