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新闻中心  >   时政新闻

杨洁篪:努力开拓中国特色公共外交新局面

2011年06月03日 22:05:21  来源:《求是》
字号:    

  近年来,公共外交逐渐成为我国外交工作新的增长点和着力点,在外交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提升,重要性日益凸显。2009年7月,胡锦涛总书记在第十一次驻外使节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精辟论述了公共外交在我国外交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指出公共外交作为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形势下完善我国外交布局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外交工作的重要开拓方向。他强调指出,开展好公共外交直接关乎我国际形象,外交工作要努力使我国在政治上更有影响力、经济上更有竞争力、形象上更有亲和力、道义上更有感召力。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审时度势,高屋建瓴,第一次将公共外交提升到外交全局的战略高度,对新形势下推进公共外交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中国公共外交正迎来新的历史机遇,肩负新的时代使命,步入新的发展阶段。

  

  公共外交作为对传统外交的继承和发展,通常由一国政府主导,借助各种传播和交流手段,向国外公众介绍本国国情和政策理念,向国内公众介绍本国外交方针政策及相关举措,旨在获取国内外公众的理解、认同和支持,争取民心民意,树立国家和政府的良好形象,营造有利的舆论环境,维护和促进国家根本利益。

  公共外交具有以下鲜明特征:一是广泛性。公共外交面向社会各个阶层,包括官方与民间的各种双、多边对话交流,涵盖经济、教育、人文、传媒、科技、体育、军事等多个领域。二是互动性。公共外交不是单向灌输,而是注重通过双向交流,达成理解和共识。政府通过公共外交对公众民意产生影响,民意也对政府决策产生反作用。三是渐进性。国内外形势的不断发展变化决定了公共外交工作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公共外交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细水长流,以量变促质变。四是间接性。公共外交工作中,政府更多的是发挥组织、推进作用,由媒体、民间组织、智库、学术机构、知名人士及普通民众活动为主。

  开展公共外交是顺应世界潮流和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为国家的自身发展和对外合作营造良好软环境的客观需要,是新形势下外交工作的重要开拓方向。

  当今世界正经历大变革大调整,经济全球化和多极化加快发展。对一国的认知,既受到该国自身发展变化的影响,也受到文化背景、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以价值理念、制度模式、政治主张、文化影响力为核心内容的软实力建设日益受到各国特别是世界主要大国的高度重视,应运而生的公共外交是软实力建设的重要载体,各国纷纷从战略高度加大对公共外交的投入。大力开展公共外交,全面构筑国家软实力,进一步增强我国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影响力和感召力,同时使国内民众更为全面地了解世界、了解自己,既是一项紧迫的现实任务,也是一项影响深远的长期战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巨大发展成就,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当代中国越来越离不开世界,世界也越来越需要中国。国际社会更加重视中国的地位和影响,重视加强对华合作。同时,由于意识形态、价值理念的差异、冷战思维的作祟及对中国快速发展的不适应,国际上对华偏见、误解和疑虑仍然存在,“中国威胁论”、“中国责任论”、“中国强硬论”、“中国傲慢论”层出不穷。面对复杂的外部舆论环境,我们必须通过开展公共外交,积极引导国际社会树立客观全面的“中国观”,更多地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发展道路、治国理念、内外政策,树立和维护我国和平、发展、合作、负责任的国家形象,不断增强国际话语权,确保国家发展战略和外交方针政策顺利实施。

  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对外交往日益扩大,国内民众对外交和国际事务的关注度和参与度空前提升,参与塑造我国家形象的机会日益增多、维护国家利益的愿望更加强烈。外交工作应该倾听人民呼声,考虑民众诉求,寻求大众支持。同时,国内各界人士对我国国力、国际地位、作用和外交政策的认识和解读存在差异。引导公众客观认识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国际环境,理性看待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正确理解中国应发挥的国际作用及对外政策,形成正确的国家利益观,增强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培养开放、包容、平和、理性的国民心态,是公共外交的重要职责。

  综上所述,在外交工作主体、对象及手段日趋多元,领域日益拓展,内涵不断丰富的新形势下,公共外交责无旁贷地成为外交工作的重要开拓方向。外交工作只有面向社会公众,着眼社会各界,与民意和舆论形成良性互动,才能把握主动,使国家的发展战略和对外政策产生亲和力和感召力。在这方面,公共外交无疑承担着政府与公众之间、政府与媒体之间、国内政策和国际认知之间的重要桥梁作用。

[责任编辑:吴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