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新闻中心  >   时政新闻

低收入群体:涨价年里知冷暖

2017年01月13日 10:39:58  来源:半月谈网
字号:    

  在物价高企的背景下,2010年对于低收入群体而言,生活的压力依然存在,改善状况的愿望也更加强烈。对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他们又有何感慨,对未来又有何期待呢。

漫画:物价降点工资涨点。图/冯印澄新华社发

  涨价带来的生活变化

  “什么都在涨!”人们常常听到这样的民生感叹。从“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油你涨”到“苹什么”,食品等生活必需品的轮番涨价推动消费者物价指数不断走高。更值得关注的是,对物价最为敏感的中低收入群体生活压力骤然加大,减少消费成为他们不约而同的选择。

  低保户董义霞告诉记者:“去年菜价涨时,土豆没涨,经常吃土豆。今年连土豆都涨到两三块一斤了,还能吃萝卜。将来,会不会连萝卜也吃不起了呢?”而低保户王允佳则表示,“只有希望天气变好后,菜价能降下来。”

  不断上涨的菜价,让患有糖尿病的长春市民杨树清经济压力雪上加霜。为了节省开支,她连冬储菜都减半购买了。“萝卜、白菜、土豆”本是东北百姓过冬的主要菜种,价格便宜、储存方便。然而今年,就连这些冬储菜也跟着唱起了“高调”。在长春,土豆每斤在1元到1.3元之间,白菜最贵竟然达到每斤3元,都比去年同期涨了一到两倍。“花一样的钱,买一半的菜”成了许多市民不得不接受的现实。

  伴随着物价的不断上涨,过日子精打细算的家庭主妇和老人,开始频繁光顾超市打折区,头天买3桶食用油、3大包家庭装的洗衣粉,第二天来两大袋卫生纸、一袋大米……“什么打折就买什么,现在物价都在涨,指不定过几天还会涨,先囤着再说”。于是,“海豚(囤)族”火了。对此,专家表示,这是民众在物价上涨的大环境下被迫做出的一种选择。

  发补贴更须提收入

  虽然国家发改委要求各地对低收入人群发放临时价格补贴但各地物价补贴的额度因为经济发展条件的不同,略有差异。但受访的城市低保户对记者称,物价补贴的额度太少。

  “我从广播里听到说要发补贴的消息了!”昨天,当记者联系上低保户张迎春时,她在电话那头有点激动地说,“开始我还以为是每个月100元,可后来一问说是一次性地发100元,花完这钱以后怎么办呢?”

  张迎春家住呼家楼附近,是一名肢体残疾人,爱人是盲人,两人没有工作,也没有孩子,唯一的经济来源就是两人每个月不到1000元的低保金。张迎春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每个月1号拿到低保金后,先要买好水、煤气,交电话费,然后要买好米、面、油、盐等,“这些基本生活开支一出去,到每个月七八号,1000元的低保金就只剩下两三百元钱了,我和爱人就要用这些钱撑到月底。”

  因为物价上涨得厉害,张迎春经常骑着小三轮车,和爱人一起到五环外的大黄庄以及四环石佛营附近的菜市场买菜,“买纸什么的都是等超市打折做活动时,听说哪有便宜的,我们就赶紧去,实在是没辙啊。”“现在物价涨得太厉害了,(补贴)能不能稍微多点啊?”张迎春说。

  “虽然补贴额度和范围比较小,但有总比没有好。”中国人民大学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说。但他认为,靠发放物价临时补贴不是治本之策。农产品价格上涨是长期的趋势,补贴应该形成一个长期的机制,郑风田表示,从根本上讲,还需要改变目前的国民收入分配机制。如果普通民众的收入都上去了,对物价上涨的承受力将提高。

[责任编辑:吴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