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中国对外援助的战略选择,是统筹国内国际,为“走出去”铺路搭桥
“未来要增加对外援助资金,优化对外援助结构,创新对外援助方式,把对外援助与实施‘走出去’战略紧密结合起来,提高对外援助的质量和效益,通过对外援助增强受援国自主发展能力,加强我国同发展中国家的友好关系和经济技术合作。”日前,针对如何在世界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国对外援助工作,相关权威人士对《瞭望》新闻周刊表示。
对外援助是我国对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我国同发展中国家友好关系、发挥我国负责任大国作用的重要方式,是促进我国和平发展、推动和谐世界建设的重要途径。经过60年的发展,我国的对外援助工作成绩显著,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对外援助模式。
根据商务部提供的数据,截至2009年底,中国对外援建的农业、工业,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的工程项目已超过2100个;累计向120多个发展中国家提供了经济技术援助,并向30多个国际和区域组织提供了捐款,支持这些组织开展多边援助活动。中国为173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培训人员12万人,目前每年有1万名左右的发展中国家人员在中国接受培训。此外,中国还累计开展对外紧急救援行动近200次。累计派出援外医务人员超过2万人次,志愿者400多人。
助力“走出去”
放眼我国下一阶段的对外援助,上述权威人士强调,为营造有利于我国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更好地维护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应把对外援助与实施‘走出去’战略紧密结合起来”,发挥对外援助铺路搭桥的作用,鼓励和支持我国企业在受援国开展经济技术合作,带动更多品牌产品、标准规范、成熟技术和管理经验“走出去”。
在具体操作上,可结合增加出口买方信贷规模,推进我国与周边国家通道建设。继续向受援国扩大市场开放,通过减免关税等多种途径,鼓励其增加对我国出口。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从着力优化结构、创新方式、提升管理保障能力等多方面入手。
“对外援助,资金是关键,但如何将‘好钢用在刀刃上’,却大有讲究。”这位权威人士告诉本刊记者,未来中国的对外援助要适应我国对外战略需要和财力增长,增加支出,但更加重要的是要合理地配置对外援助资金。具体而言就是要科学调整无偿援助、无息贷款、优惠贷款的结构和比例。
比如,中国的对外援助,重点在周边国家和非洲国家,兼顾其他地区和国家,适当向最不发达国家、重债穷国和战略上、外交上有特殊需要的发展中国家倾斜。
“因此,新增对外援助资金将以无偿援助为主,主要用于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任务重、偿债能力弱的最不发达国家以及经济效益较低的领域。”
而在援助资金的具体使用上,也强调要突出重点,优化对外援助项目。其中,无偿援助和无息贷款要主要用于援建民事福利性项目、社会公共设施等项目,提供一般物资、进行紧急救援和能力建设等。优惠贷款主要用于有经济效益的生产型项目、资源能源开发项目。而在具备偿还能力的受援国,可与该国资金相结合,适当考虑铁路、公路、桥梁、港口等大中型基础设施项目。要适度从紧安排标志性项目。
当然,除了具体的项目,上述权威人士强调还应关注对外援助管理和保障水平的提高。首先应健全由商务部牵头,外交部、财政部等有关部门组成的对外援助部际协调机制,逐步构建战略主导、统一对外、高效运转的管理体制。强化对外援助基础工作,加强执行机构队伍建设和能力建设,全面完善监督制度。
“尤其是要确保对外援助项目质量,改进优惠贷款管理,增强应急管理能力。”权威人士表示,要以此为基础,应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尽快出台《对外援助管理条例》,适时研究对外援助相关法律,促进对外援助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
[责任编辑:吴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