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新闻中心  >   时政新闻

专家:公共外交是提升中国软实力的重要选择

2011年06月03日 22:07:43  来源:解放军报
字号:    

  外交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政治外交、经济外交、安全外交、人文外交等。公共外交不是新生事物,但在全球化时代,它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

  什么是公共外交?它是指一国政府为提升本国的国际形象而开展的直接针对他国公众的公关活动,它以文化传播为主要方式,以大众传媒、非政府组织及网络为主要载体。形象一点说,它是一种“软外交”。

  公共外交不是哪国的专利。随着中国国家利益的拓展,公共外交在中国外交总体布局中的地位明显上升。日前,在清华-卡内基全球政策中心主办的“软实力与中国公共外交”研讨会上,国内外专家就这一主题作了深入探讨。

  硬实力增强并非必然导致软实力增长

  张志洲(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有人认为硬实力强话语权就强,这是一种错误的理解。

  话语权是由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等因素决定的,它与观念认同等因素紧密相关,与硬实力的决定要素并不一样。在冷战时期,中国的话语权并不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因为当时中国坚持的是革命话语,作为第三世界成员对抗批判霸权主义。冷战结束以后,由于时代发生了变化,中国与国际接轨之后话语权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目前国际上讨论的热门话题,比如气候变化、主权债务危机等,都不是中国提出的。甚至中国自身的国际定位,也往往不如被西方社会所设定的定位接受程度高,处于被定位的状态。

  同样,提升中国的话语权,并不像有些人说的,扩大自己的声音,进行主动的宣传就可以了。话语的质量才是决定话语权的更重要的因素,应该在制定国际话语权的战略,繁荣发展基础性的社会科学,平衡好现代化、国际化和传统化之间的关系等方面,作出不懈的努力。

  张小明(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软实力”的概念源于美国,但却在全世界流行,这本身就说明美国的话语权很强,而中国显然还不具备这样的权力。

  在约瑟夫·奈眼里,软实力概念有两层主要含义:第一是文化吸引力,与之相关联的一个概念是价值观吸引力。第二是游戏规则和标准的制定能力。能够参与规则的制定,就可认定为有这方面的软实力。但中国学者和公众在理解软实力概念时,却有将之“中国化”的倾向,有企业界将这一概念理解为企业竞争力,有的将媒体的话语权等同于软实力,也有的将理论的话语权等同于软实力。这些看法,特别是后两种都是值得商榷的。

  赵磊(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副教授):文化是一种资源,但是资源不一定能转化为力量。要将中国的文化以别人可接受的方式传播出去,给古老的文化资源解密,才能将资源转化为实力,提高中国的话语权。

[责任编辑:吴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