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上海1月27日电(记者 杨金志 仇逸)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的上海,养老问题成为正在召开的上海“两会”代表、委员关注的热点。一些市人大代表呼吁,养老设施要真正起到为老服务的作用,不能成为“面子工程”。
上海市人大代表、上海老年基金会副秘书长卢威说,上海市中心建设了一些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很受老人们的欢迎。不过,个别日间照料中心布点不尽合理,并且有“豪华化”的倾向。她说:“有次我们去看一个中心,面积270多平方米,各种活动室应有尽有,但是只有30多个老人,工作人员却有17个。”
“在一些新城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还要宽敞,但是来的老人更加少了。”卢威建议,老年人服务设施千万不要搞“一刀切”的标准化,不能成为“部分时间、部分人群”享受的设施,而应当因地制宜、做好做实。在一些地方,可以把老年服务中心改成为老服务办公地点,做好服务人员的培训工作,把服务给老人送上门去,不要让老人再跑路。
卢威说,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的工作人员要多下基层,要到老人家里摸底,实行网络化的管理服务,定期更新结对信息。对要打针、吸氧、患老年痴呆等的特殊老人,要定期安排社区医生去家访。同时,社区里也要配备急救设施。
卢威还建议,大城市要尽快建立一支高素质、较高薪酬的为老服务队伍。她说:“目前的为老服务人员大部分是外来务工人员,报酬很低,他们一旦熟悉周边情况,马上就改行去做月嫂、家政服务,因而无法提高为老服务水平。”
卢威表示,当前养老机构十分匮乏,还是要大力提倡社会力量办养老机构。目前,政府办的养老机构已经是超负荷运行,而民营的大部分养老机构微利经营,水电费、房租上涨,导致他们不堪重负。“如今,很多民营机构已经不想办养老院。”她说,必须想办法扭转这一局面。
[责任编辑:张晓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