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月19日电(韩洁 江国成 张诗宇)参与中国“十二五”规划编制的上百名中央及地方政府官员,19日与诸多国际机构官员以及国内外知名经济学家展开“面对面的对话”——这在中国编制其最重要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历史上尚属首次。
在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与亚洲开发银行联合举办的“中国‘十二五’规划的方向和政策国际研讨会”上,多次参与中国五年规划制定的内部人士表示,这是中国第一次携手国际组织共同开展五年规划课题研究,并通过举办国际研讨会向全球征求未来发展建议。
从中国制定“十一五”规划前夕首次面向全国公开招标研究课题,到此次为制定“十二五”规划向全球广泛“取经”,分析人士认为,中国在制定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上越来越重视决策的开放和民主,越来越具有国际视野。
“中国古代有位哲人说过,‘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句话在今天依然适用。”亚洲开发银行副行长劳伦斯·格林伍德介绍说,此次研讨会邀请了各大国际机构以及美国哈佛大学、英国牛津大学多位知名经济学家,从国际视角探讨如何制定“十二五”规划,实现中国经济、环境和社会绩效的再调整。
“这是中国重大决策制度的一大进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国别主任南书毕告诉记者,中国向国际征求“十二五”规划制定意见,表明中国的发展越来越具有“国际眼光”,同时中国的开放决策也为越来越多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学习中国发展模式的机会。
出席研讨会的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徐宪平说,目前中国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编制工作已经全面启动。“十二五”规划处于承上启下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也是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最后五年,肩负着重大的历史责任。
参与“十二五”规划课题研究的不少专家表示,与“十一五”相比,中国新的五年规划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更加复杂,历经三十年快速发展后的中国迫切需要通过完善政策和深化改革,推动转变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
“中国已经是一个开放度很高、与世界经济紧密联系的发展中大国,中国的发展不仅仅取决于国内因素,也越来越受到国际的影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李善同说,全球经济的调整将显著影响中国未来的竞争优势,从而影响中国的贸易发展方式;而国际能源供给紧张也影响中国粗放式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
“调整应该成为‘十二五’规划的主题。”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副会长王建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历经多次调整,但以往的调整无一例外是以短缺为背景进行的,而“十二五”时期的调整则是在生产过剩背景下进行,应该通过调整经济结构,释放出长期被压抑的国内需求。
作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转型期,不少专家指出,“十二五”阶段带给中国改革的一大挑战就是解决当前面临的一些阶段性矛盾,如经济可持续发展同资源环境约束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和收入分配格局的不平衡以及基本公共产品供给的不平衡。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佩金斯说,在从低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转型过程中,中国亟待在其战略性规划中进一步提高居民消费支出占GDP的比重,除了降低居民储蓄倾向,提高居民收入外,还应加快城市化进程。
格林伍德表示,中国新五年规划还应强调走“绿色发展道路”。中国未来的繁荣与发展同样与应对环境变化息息相关,应该进一步加大“绿色”投资。这不仅能带来巨大的内部效益,还会在国际上产生积极的溢出效益。
“过去三十年间,中国的发展政策让4亿多人成功脱贫,提高了人民的平均生活水平。‘十二五’规划提供了一次难得的机会,解决中国经济长期面临的结构制约,确保不同收入水平的人口和地区实现平衡的经济发展。”格林伍德表示。
[责任编辑:张晓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