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新闻中心  >   时政新闻

南京悄悄试点对工地征扬尘费 市民提出质疑

2011年06月03日 22:10:06  来源:扬子晚报
字号:    

  “被试点”征扬尘费,一家也没收到

  工地:交扬尘费只要两三万,治理要花20万,宁愿交费;环保局:不愿谈收费问题;

  政协委员:建议环保部门在施工前先收取一笔数额较大的“扬尘抵押费”

  南京主城里的空气怎么样?很多市民给出的答案会是两个形容词:“灰蒙蒙”和“脏”。工地上扬尘多无疑是重要原因。其实,为了抑制扬尘,南京已是“悄悄地”试点扬尘收费,但是,市民心中却有了个大大的问号,开征“扬尘费”就能为工地“掸尘”吗?就能让蓝天更蓝吗?抑制扬尘就没有更好的办法吗?今年会不会又是一个“扬尘年”?

  市民抱怨:工地从没消停过 今年施工又特多

  政府行动:悄悄征收扬尘费 南京徐州是试点

  “扬尘”不仅成为南京市民之苦,更是成为城市之痛。去年,由于南京一直持续无雨,城市灰尘越积越多。再加上城市主干道进行工程建设,导致扬尘增多,空气质量急剧下降。特别是当年10月16日至10月30日,南京就连续15天陷入污染天,这也创了十年来的脏天纪录,也是7年来蓝天计划首次“泡汤”。

  灰扑扑的一年刚过去,南京市民又看到了今年的577亿城建大盘,一系列施工项目也即将陆续上马。对于今年的蓝天计划,政协委员郑黎明表示并不乐观。他说,今年主城区城西干道将开建,贯穿南京主城的地铁三号线也将开挖,老城内26条主次干道也要出新,如此大规模的施工叫人不得不为今年南京的蓝天计划捏把汗。尽管政府部门声称,这一系列的施工将尽量减少对市民生活的干扰和对城市环境的影响,但这么多工程上马,带来扬尘扰民的问题在所难免。

  为了抑制扬尘,南京也悄然地开始行动起来——征收扬尘费!

  “不要小看工地,城东光华门的工地的灰尘能影响到城西水西门和草场门的空气中颗粒物的含量。”对于工地扬尘污染的问题,南京市环境监测中心站专家曾经做过专门的调研。发现10克泥土经过汽车的反复碾轧,会形成超细灰尘,飘散到空气中,至少能污染200平方米的地方。南京有两三千个工地在开工建设,是一个非常大的污染源。

  于是从去年7月1日起,江苏对工地扬尘开征排污费,征收标准为0.24元/平方米·月,而南京和徐州成为首批试点城市。拿一个1万平方米的工地来说,10个月施工期要交2.4万的“扬尘费”。但各家收费标准不一样,基本征收标准为0.24元/平方米·月,在此基础上还要再乘以达标削减系数。“如果施工方措施到位,扬尘控制达标,达标削减系数就为零,也就意味着不用缴费。”

  市民质疑:到底有没有收到“扬尘费”

  环保解释:收费标准有依据,其他“不能说”

  然而,这种靠收费来治理扬尘的方式却引来大家更多的质疑声。管住扬尘仅仅靠收费就可以解决问题吗?到底哪一家缴了“扬尘费”?市民担心哪怕“扬尘费”真的实施了,是不是一罚了之呢?假如真是这样,“扬尘费”真的就变味了,那老百姓的呼吸道更要难受了。

  对此,南京某工地的一位负责人就表示,如果按照每月每平方米2毛4分钱的扬尘费来算,他肯定是选择交费而不去治理污染。要知道,交个扬尘费只要两三万,可如果真要落实所有的降尘措施,比如路面硬化、建筑用料的覆盖、围挡等等,可能要花到20万元。这样一比,交费更划算。

  作为试点的南京,扬尘费收取显得十分“低调”。据了解,虽然各个区都有工地已陆续接到收费的通知,但真正被征收的还没有一家。作为执法部门,南京市环保局干脆不愿谈收费问题。有关负责人仅表示,“扬尘费”开征,是依据省物价、财政、环保部门联合下发的《江苏省城市施工工地扬尘排污费征收管理试行办法》实施的,征收扬尘费不是目的,而是通过经济手段来控制城市的扬尘污染。

  ■业内人士

  七个“婆婆”管不住

  因为没个“真婆婆”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其实,对于扬尘问题,南京并不缺少法规,但扬尘涉及环保、建工、市容、市政等七个部门,可谓各管一块。不是七个“婆婆”管不住,最根本的原因,是没有一个真“婆婆”来管。

  ■委员建议

  招标时交“抵押费”

  “我在南京生活了40多年,这几年,空气真的越来越差。”南京市政协委员、江苏经贸学院文化艺术学院院长杨林见到记者,感慨万分。面对扬尘污染,南京往往采用道路洒水治理马路扬尘,然而尘土很快在水干后就被再次扬起,费了水却治不住尘。可以借鉴国外的一些做法,比如采用吸尘车,这样对路上尘土的清除效果比洒水车好。

  政协委员程小林认为,环保部门可将“扬尘抵押费”纳入工程招标中,施工方想接工程必需交纳这笔费用,如果工程完工扬尘符合要求,就退还这笔钱,这种费用数额必须比较大,要远远超过目前的扬尘费。对于扬尘控制好的工地,政府部门应给奖励或减免扬尘费,否则就重罚。

  点击更多新闻进入新闻中心 要闻 时政新闻

[责任编辑:张晓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