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官员达到一定级别后,晋升空间越来越小,从而在不同阶段上遇到自身仕途的“天花板”。处在这种状况官员被形象地称为“天花板”官员。新一期《人民论坛》调查显示,现行干部制度的硬性规定和操作惯例等,促使“天花板”干部在“45—55岁”这一年龄段上扎堆,同时多数人认为县处级“天花板”干部最多。
《人民论坛》的调查显示,64%的受访者认为县处级“天花板”干部最多,70%的受访者认为“天花板”干部年龄为“45—55岁” 。
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的李军鹏教授认为,在党政机关中,大约有四五十万的县处级干部,作为一个庞大的中层干部群体,他们中只有大概10%-15%的比例能够在仕途上继续升迁,剩下的就形成了所谓的“天花板”干部群体,这是一种必然会出现的现象。
不少干部认为,从级别来看,在乡镇一级,干部升迁的“天花板”是正科级;在县一级,干部升迁的“天花板”是正处级;在市一级,干部升迁的“天花板”是正厅级。
江苏省泰州市委组织部研究室主任陆彩鸣认为,由于层级不同,每个层级的干部升迁年龄“天花板”也不尽相同。一般来说,乡科级干部遇到升迁“天花板”的年龄大约是45岁,县处级干部大约是50岁,而司局级干部则大约是55岁。
对此,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的竹立家教授指出,目前一些地方组织部门形成了这样一种用人政策,在干部的提拔晋升上以年龄划线,有的地方规定:过40岁不能提拔为科级干部,50岁不能提拔为处级干部,55岁不能提拔为司局级干部,科处级干部50岁都要退居二线。正是这些政策,促使“天花板”干部在“45—55岁”这一年龄段上扎堆。
对于产生“天花板”干部的原因,50%的受访者选择“现行干部制度的硬性规定和操作惯例,如年龄和学历的限制”。
对此,李军鹏认为,制度因素是产生“天花板”干部的主要原因。中国一直没有真正建立和落实职级与职务相结合的用人制度,中国公务员的晋升制度还没有完全走向公平与绩效导向,对干部缺乏明确的业绩评估,一些干部按部就班、论资排辈、熬年头。
李军鹏指出,中国公务员也没有严格的问责制度,除非犯有严重错误或违法。一些选任的干部本来是“任期制”,结果变成了“久任制”。另外,公共部门干部缺乏交流通道,公务员只有在本机关向上升的一元化上升通道,缺乏与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企业的交流渠道,公务员缺乏职业发展的“旋转门”。
对于一些地方的“干部年轻化”举措,陆彩鸣认为:“受任职年龄的限制,特别是一些地方片面强调干部年轻化,在干部任用中搞"任职年龄层层递减",因而不同层级的干部在升迁中往往会遭遇不同的任职年龄“天花板”。”
此外,28%的受访者认为“干部队伍的整体结构特点使"天花板"干部的产生和出现成为必然,干部队伍整体结构是个"金字塔"形状,必然意味着越高级的官员数量越少”。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任建明指出,一般说来,当一个政府官员级别越来越高的时候,他在职务上继续晋升的机会也就越来越少。目前中国科级职务以下的公务员占92%,只有8%的公务员是副处级职务以上。公务员晋升领导职务需求的无限性与政府机关领导职务供给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极大地阻碍了公务员个人的发展空间,导致“天花板”干部越来越多。”
[责任编辑:张晓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