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将台湾民众爱国史的真相一一出土——访台湾名作家蓝博洲
春雨霏霏,台北六张犁公墓笼罩在氤氲之中,肃穆,清冷。一处落叶覆盖的坡地上,凌乱地立着一截截短短的石碑。
这片1993年才被发现的乱葬岗,长眠着上世纪50年代台湾白色恐怖时期的受难者。台湾著名作家蓝博洲曾拍摄过一部纪录片,将镜头对准这页被埋葬了的历史。
过去20多年来,这位苗栗土生土长的作家就这样执著地一次又一次“重返历史现场”,让一个个亡灵“复活”于当下。他近日在接受新华社驻台记者专访时说:“我看到那些早亡的台湾青年对祖国的热爱,我要将那段台湾民众史的真相一一出土!”
“他们的本质都是一样的,都是爱国的台湾人。”
1960年出生的蓝博洲28岁时创作了纪实文学《幌马车之歌》,在台湾轰动一时,著名导演侯孝贤还将其此改编拍摄了影片。但回顾自己的创作道路,他最先提起的是之前一部作品《美好的世纪》。
“写了这么多人,对我影响最大的还是第一位。”蓝博洲说的是生命终结在32岁的医生郭琇琮。
出身台北士林望族的郭琇琮生于日据时期,有着强烈的中华民族意识,曾因成立反日学生组织被捕入狱。1947年“二·二八”事件后,对国民党腐败政权深感失望的郭琇琮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50年,这位台湾青年领袖被捕并遭杀害。
37年后,当时还是《人间》杂志记者的蓝博洲,偶然发掘了这段尘封的历史。对郭琇琮遗孀的访问,被蓝博洲视为自己“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关于台湾民众史的采访”。
“老太太告诉我,郭琇琮被枪毙前曾偷偷传递消息给她,要她如果活下来一定把他们的故事写出来。”蓝博洲说:“郭琇琮连故事的题目都想好了,就叫《美好的世纪》。”
“郭琇琮的遗言是:‘把我的骨灰撒在我热爱的这块土地上,也许对老百姓种空心菜还有些帮助。’这让我受到极大的震撼,我看到前面有这样的台湾人,他们有着无私的人格和理想。”他说。
“我找到了安身立命之所,决定专心把郭琇琮这样的台湾人一个个找出来。”从此,蓝博洲一路追寻,至今不辍。
他的纪实作品让那一具具火热的躯体从历史深处走来,散发着青春、理想与爱,直捣人心。例如,他在《幌马车之歌》中以口述史的形式,讲述了另外一个真实的故事:台湾青年钟浩东跨越海峡,回到大陆参加抗战,历经烽火迎来民族胜利和家乡光复,却倒在白色恐怖的枪口下。
“他们的本质都是一样的,都是爱国的台湾人,都希望结束内战,实现祖国统一。”蓝博洲如是评价自己笔下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