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台北12月15日电 题:余光中:文化的乡愁永远解不了
中新社记者 陈小愿 贾靖峰
头发与眉毛斑白、戴着助听器、穿着灰色西服,身材瘦小的余光中15日出现在台湾师范大学,引起“粉丝”一阵骚动。
当天,台师大为余光中举办特展,并发表这位文学大师的两本新书《太阳点名》和《粉丝与知音》。
“来到(台)师大,很亲切。”曾在此教了11年书的余光中说,“来这里好像电影里穿越一样,回到过去。只是,当初的同事都不在这里了。”
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泉州永春。1950年他随家人迁居台湾。多年来,余光中笔耕不辍,创作了许多经典的诗歌和散文。梁实秋曾称赞他“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
1971年,20多年没有回过大陆的余光中思乡情切,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里写下《乡愁》。40多年来,这首诗在海内外华人间被广为传诵。余光中近年出现在公众视野里时,屡屡被问及他的乡愁。
“1950年来台湾,1992年才首次应邀回大陆。40多年过去,故乡变了。文化的乡愁是永远解不了。”面对记者的提问,87岁的余光中淡淡地说道。
近23年来,余光中回大陆60余次,到了山东、湖南、湖北等很多“小时候都没去过的地方”,写了许多关于返乡的诗。他说,大陆变了,人口多了,道路也顺了;故乡的菜、方言还保留,可是有些自然环境已经改变。
“请在我头发上留下一吻,我就不用戴虚荣的桂冠……”会场上,台师大学生社团吟唱起《祈祷》、《昨夜你对我一笑》等余光中创作的诗歌;来自泉州的南管音乐家王心心则用闽南语唱起余光中的《乡愁》。
精神矍铄的余光中坐在台下默默地聆听,一如既往地挺直腰杆。
会场上发表了余光中的两本新书《太阳点名》和《粉丝与知音》。“粉丝”排起长龙,延伸至会场外。余光中为慕名而来的读者一一签名。
谈及他的新书时,这位耄耋老人说,“粉丝不嫌多,知音不嫌少,知音不可强求。”
对于两岸的语文教学,余光中有所了解。他受访时说,两岸的教科书都有文言文和白话文。文言文的书小时候不读的话,到中年以后读就没有什么感觉了。“从小就背点唐诗、宋词等古文,对大家都有好处,将来写文章时不知不觉就会流露出来。”
“(教育)全是白话的话,根基就不够,古文一定要有相当的比例。”余光中认为,如今的年轻人语文水平低是全球普遍的问题,因为电脑打字逐渐取代书写。
“我现在写稿还是手写。大家不写,久了就不会写了。”余光中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