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促使她在大陆高校首开台湾少数民族民间舞蹈文化课?她以台湾少数民族歌舞为素材创作的舞蹈是何“调调”?她为什么热衷于促进两岸舞者的交流——
陈雯:给两岸民族民间舞蹈系个“情人袋”
第一堂台湾少数民族民间舞蹈文化课
虽然是台湾籍,但陈雯第一次在台湾看到真正的台湾少数民族舞蹈还是“被震住了”——“我家住在都兰村,在山的那一边,山的那一边有棵大树,就是我的家……”2012年,身为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舞蹈系副主任的陈雯,应邀参加台湾少数民族丰年祭,并在阿美族聚居的都兰村住下。打小就开始跳舞的陈雯一下就爱上了这种有着艳丽服饰和强大感染力的舞蹈。“你从他们的日常生活里能够发现最朴素原始的美,与自然的融合、族人之间的和谐反映在他们的舞蹈里”。
回到大陆,台湾少数民族舞蹈的动作与旋律一直在陈雯脑中萦绕,“这么好的舞蹈和文化应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2014年9月,在多方努力下,陈雯在福建师大的第一堂《台湾少数民族民间舞蹈文化》课程正式推出,开大陆高校之先河。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台湾少数民族文化,陈雯专门播放了电影《赛德克·巴莱》。纹面、彩虹桥、勇士舞等传统的台湾少数民族文化得以生动呈现,一下就让学生多了几分亲近和好奇。继而由表及里,逐渐深入到各族群的传统文化、民间习俗、民族审美、人文精神等。而最让学生期待的是,每介绍完一个族群的文化和舞蹈特点之后,陈雯都会手把手地领着学生们跳上一段,让学生们亲身体验一把台湾少数民族舞蹈之美。
《丢丢铜》的回响
从都兰村回来不久,陈雯就给两个阿美族的小姑娘寄去了跳芭蕾的足尖鞋。“这是我们的约定。”在都兰村的时候,陈雯能够感受到孩子们对外面世界的渴望。不过这些年,年轻人外出到都市里生活,长者渐渐老去,台湾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同样令人堪忧。
去年,陈雯到台北交流。一接到电话,花莲的台湾少数民族舞蹈老师叶老师就坐火车赶来找她。原来,不久前的“世界原住民国际日”,一个舞团穿着台湾少数民族服装,以台湾少数民族舞曲为背景跳了一出现代舞,因为场面热闹,现场招来不少人的追捧,可这却让叶老师对自己民族舞蹈的未来深感困惑。
陈雯认为,任何一个少数民族的舞蹈都是来自本民族的日常生活、劳作、习俗,如果只剩一张“皮”,而将其精神特质、文化内涵丢掉,就等于丢掉了根、失去了方向。和陈雯长谈之后,叶老师回到花莲,就着手创作了个部落舞剧,舞者都是当地的阿美族农民,舞剧里充满了祖辈原汁原味的舞蹈文化元素。
更让叶老师喜出望外的是,台湾少数民族民间舞蹈文化正在大陆传播。去年,由陈雯编导的歌舞《丢丢铜》上了中央电视台的《我们的中国梦·五月的鲜花》主题晚会。作品以惠安女和阿美族小伙子的爱情为主线,采用了台湾阿美族的竹竿舞和闽南南音的四宝,阿美族的语言、歌唱以及悠扬的口簧琴声贯穿始末。结束时,小伙子把象征阿美族人爱情标志的情人袋挂到了惠安姑娘的身上。
大陆民族民间舞蹈在台湾
只要是美好的东西一定是相通的,并且会相互欣赏、传播。除了把台湾少数民族舞蹈引进高校,这几年,陈雯还一直致力于把大陆少数民族民间舞蹈文化推介到台湾。陈雯至今还清晰地记得7年前在台湾交流时,她看到一个8岁小孩的笔记里,居然写满了大陆各个民族的舞蹈音乐特点、风俗习惯等。陈雯说:“台湾老师们将民族文化意识渗透到教学中,真是值得我们学习。”
陈雯告诉记者,由于台湾少子化现象严重,生源有限,这些台湾老师都非常珍惜每一个孩子,并极尽所能为其创造学习条件。去年,台北艺术文化交流协会理事长陈玟陵老师在带队来大陆学习的前几天父亲突然去世,但为了兑现给老师和孩子的承诺,她毅然决定先将父亲遗体放入冰棺,等交流回来再处理父亲的后事。
“这样的事太多了。”陈雯说,看到台湾同行对大陆民族民间舞的热爱,自己没有理由不协助。除了提供大量的学习资料外,她还多次呼吁,希望在政策层面推动两岸民族民间舞蹈的交流。她常常会想起那个台湾孩子的笔记本。“其实,我们民族舞蹈的一招一式,不就是向台湾同胞传播大陆民族民间文化的一个美好的载体吗?”陈雯说。(记者 陈梦婕)
[ 责任编辑:李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