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中国时报》3日发表评论文章称,民进党主席苏贞昌就任党主席后,在两岸事务上毫无作为,苏贞昌是否会被能审时度势、因势利导的谢长廷替换掉,现在虽然言之过早,却值得观察。
文章摘编如下:
民进党主席苏贞昌就任党主席后,在两岸事务上毫无作为,所谓复设“中国事务部”,或成立一个空架子的“中国事务委员会”,都只是虚晃一招,反观中常委谢长廷,却屡屡抛出一些值得重视的两岸结构性思考成果。面对“大陆因素”,党内两极化的态度与发展现象,已成为外界评估未来民进党权力更替的指标。
先以谢长廷的作为来看,他在完成民进党的大陆破冰之旅后,受到党内围剿。他虽然沉默但并未退缩,上月底两岸关系研讨会,他指派谢敏捷等3位子弟兵出席,分组讨论中再为谢长廷发声。
谢长廷在两岸问题的思考上,对参与两岸议题有了布局,现阶段他再把政治重心放到两岸议题。他是否将以两岸议题作为明年参选民进党主席的资本,现在还很难说,不过如果他持续对两岸议题深入钻研,让民众信任他有掌握两岸关系的能力,则势必成为民进党2016年“大选”牌局的重要角色,应该是可以预期的。
“大陆因素”的存在及对民进党发展的影响,已经不是苏贞昌个人不愿意面对,就可以否认的。毕竟,两岸议题的发展方向与节奏已经不完全掌握在台湾手中,更不是民进党单方所可以控制,民进党不努力研究相关议题,不提出利民的两岸政策,就不能得到民众的信任,得不到民众的信任,就不可能重返执政。
事实上,去年蔡英文在“大选”败选检讨中,就已经提出民进党不能不深入了解大陆的主张,检讨报告提出后,曾带给民进党一段时间“大陆热”。
民进党的两岸议题不该是谢长廷的专属,也不该是苏贞昌的弃婴,民进党如果要把大陆议题切割成某些人或某些派系的圈地,将会成为民进党权力斗争的火种,这对民进党未来的持续发展绝对有害无利。
毕竟“大陆因素”对台湾的意义已经改变,民进党作为一个追求“执政”地位的体制内政党,它的大陆思维与政策也必须改变,坚持不变的苏贞昌是否会被能审时度势、因势利导的谢长廷替换掉,现在虽然言之过早,却值得观察。
[ 责任编辑:朱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