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标签:两会领导人商谈 | 经贸文化论坛 | 直击海峡论坛 | 建党91周年
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台湾频道  >   时政  >   正文

港媒:台北会谈后两岸应加强聚同化异

2012年12月19日 13:49 来源:华夏经纬网 字号:       转发 打印

  近日,在两岸统合学会以及诸多单位主办、协办及支持下,“台北会谈”取得了圆满成功。两岸重量级专家、学者及两岸各方有识之士共襄盛举,紧紧围绕两岸关系发展的机会与挑战、认同互信与两岸关系发展、深化两岸各项交流合作等问题进行热烈讨论。这是一次难得的机遇,与会者各具不同的政治光谱,却能够齐聚一堂,畅所欲言,坦诚交流,增进感情;这同时也是一次成功的沟通,虽然各方观点不同,但都能够秉持求同存异的精神,有交集、有矛盾、有交锋,擦出思想的火花,增进了信任,扩大了共识。会议虽然结束了,但其在海峡两岸间仍余音绕梁,影响深远。

  “台北会谈”不啻为一场具有相当理论深度,同时又颇具现实意义的两岸关系大讲堂。与会者透过多角度、多思维、多面向进行思辨和研讨,在两岸关系外部美中台大三角格局下,探讨如何巩固和深化两岸内部国民党、民进党及共产党等小三角格局的互动及发展,在求同存异中深化两岸交流与合作,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中实现两岸中华民族整体利益与两岸人民求稳定、求和平、求发展的基本诉求。会议留给两岸的不仅是智慧的激荡和交流,更重要的是它充分体现出着眼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立足两岸交流合作,为两岸同胞谋利益谋幸福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台北会谈”的精神理应得到两岸共同珍惜与发扬。

  应当说,“台北会谈”为两岸进一步增进了解,加强沟通,强化互动开启了新的大门,成为两岸沟通交流的典范。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本次会议民进党也派员与会,民进党主政时的“陆委会主委”陈明通、吴钊燮、“副主委”游盈隆及多位两岸专家都出席讨论。尽管绿营人士都强调不代表民进党立场,但红蓝绿半官方人士以学者身份共聚一堂,面对面交流,更加提高了本次会议的对话与沟通意义。两岸三党半官方人士能够共同聚首,面对面沟通,零距离接触,并就两岸重要且敏感的政治议题展开直接对话,这使“台北会谈”在搭建两岸国、民、共三党对话交流的层级上更为全面和完整,具有重要的桥梁纽带作用。

  在“台北会谈”的平台上,两岸与会者思想的交锋,充分体现出求同存异的精神。虽然与会者的意见各有不同,但都能求两岸的“大同”,即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着想,为两岸人民利益考量,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当然与会者对“异”的部分也都公开、坦诚地提出来,有些意见也进行了坚持和保留。总体而言,红、蓝两边,因为过去双方通过多次会议的场合(如国共论坛),彼此的看法相对较为接近,但双方在政治议题上还是存在歧见;而在本次会议上,红、绿两边从一开始就有交锋。陈明通以讲故事的方式,凸显台湾与大陆的差异;吴钊燮更是在陈述民进党的政策,援引岛内民调对两岸“统独”表达意见,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民进党两岸关系论述的不足。而蓝、绿双方在两岸关系论述上显然也具有较大差距,不是短期内可以达成一致的。

  由上可见,两岸透过“台北会谈”的思想激荡和交锋,将彼此间“异”的部分更加明显地摆到台面上,一方面有助于相互之间的了解,清楚地认知彼此的观点和意见;另一方面也提出了新的课题,即两岸在未来如何进一步增进和巩固彼此“同”的部分,如何化解双方“异”的部分,这对两岸实现可持续和平发展而言无疑更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两岸“求同存异”必然要向“聚同化异”的方向前进,这符合两岸关系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是两岸进一步深化交流合作的现实要求。对于两岸聚同化异,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两岸要在未来两岸关系发展进程中,透过不断深入的沟通,进一步加强彼此之间的了解与认识。“台北会谈”为两岸深入沟通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也为双方深化交流创造了很好的模式。两岸完全可以以此为契机,在“台北会谈”奠定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沟通协调机制,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加强两岸的联系。包括两岸智库、学术界的交流,也可包括两岸基层的广泛交流。在交流中更为清楚、透彻地认知彼此间的同和异,达到知己知彼。

  第二,要以辩证唯物的角度看待两岸之间的同和异,把握好同和异的关系。从目前来看,两岸只求同,是不现实的;只讲异,更是不可行的。双方在平等协商中,需要考虑对方的关切,照顾彼此的需求,允许各自保留意见。达成共识的方式也可以灵活多样,不拘一格。求同存异体现了彼此包容、灵活务实、相互尊重、积极进取的精神;而聚同化异则体现了两岸携手并肩,相向而行,迎难而上,克难前行的胆识与智慧。两岸在不断加深认识和了解的同时,对两岸的异作客观公正的分析和评价,对两岸的同抱持积极乐观的态度,树立聚同化异的决心和信心。

  第三,两岸聚同化异仍要秉持由易入难,循序渐进的思路推动。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先生曾提出,两岸可以以堆积木的方式,从点滴作起,夯实基础,不断累积互信,扩大共识。两岸完全可以将本次“台北会谈”作为聚同化异的新起点,先由两岸智库、学术界起步,加强沟通,扩大共识。将双方达成的共识部分提交两岸相关主管机构参考,形成具可操作性的两岸政策率先启动,在推进两岸事务中不断总结经验,由实践上升至理论,然后再透过沟通平台进行深入研讨,为理论进一步指导实践凝聚共识。同时,两岸学术界要发挥政府与民间沟通协调的桥梁纽带作用,及时、准确地将两岸达成的认同与互信传递至两岸民间基层,扩大两岸的民意互信,巩固两岸和平发展的主流民意基础。

  第四,两岸在推进聚同化异的进程中,都要展现诚意与善意。“台北会谈”其中的一条宝贵经验就是,与会者都能够做到在求同存异中展现充分的诚意与善意。观点和意见可以不同,甚至政治立场也可以迥异,但出发点都是为两岸的整体发展着想,为维护巩固两岸和平发展大局思辨。在未来两岸聚同化异的进程中,只要双方都有解决问题的诚意与善意,努力寻求认知的共同点,妥善处理好分歧点,就可以找到彼此都能够接受的解决办法。

  第五,推进聚同化异,双方都需要具备充分的耐心。台湾问题涉及政治、经济、法律、国际关系以及民族情感等方方面面。两岸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因素交互作用,盘根错节、十分复杂,两岸多年隔绝造成的各种分歧与误解,更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因此两岸关系问题应当客观地、全面地、辩证地予以看待。两岸很多问题是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遗留下来,而且随着两岸关系发展,还会有更多新的问题和矛盾出现,这就需要两岸双方处理问题,化解矛盾要具备充足的耐心,持之以恒,水滴石穿,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综上所述,“台北会谈”展现了两岸双方求同存异面对问题增进互信的诚意与善意;同时两岸双方能否以此为起点,由求同存异向聚同化异方向前进,显得更为重要。两岸都应着眼长远,立足当下,展现决心、信心与耐心,进一步扩大共识,凝聚力量,为两岸和平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浏览更多台湾新闻

: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