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标签:两会领导人商谈 | 经贸文化论坛 | 直击海峡论坛 | 建党91周年
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台湾频道  >   时政  >   正文

李登辉“媚日之旅”被批可耻 叫嚣“台独”仍死不悔改

2015年07月24日 08:37 来源:环球时报 字号:       转发 打印

  台湾前“总统”、曾经的“台独精神领袖”李登辉近日赴日本访问,据称23日与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密会一个半小时。李登辉访日期间发表演讲,盛赞安倍,还声称台湾人感谢日本的统治,并再次提及“钓鱼岛属于日本”等媚日说法。对于李登辉的这些“谄媚”表现,中国社科院台湾研究所研究员王建民23日对《环球时报》表示,李登辉从头到尾都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媚日台独”分子,今年已经92岁的他不顾自己健康,跑到日本去“求荣”,这是他想扩大政治影响力的一种垂死挣扎,但是俱往矣,已经不是他的时代了,他这么做很可耻,同时也很可悲。

  台湾中时电子报23日援引东京电视台的独家报道称,安倍23日上午来到李登辉在东京住的酒店,与李登辉进行约一个半小时的会谈后离去。报道称,与台湾关系深厚的日本自民党议员已承认安倍与李登辉会谈的事实。李登辉当天上午从饭店出发时,面对东京电视台记者的采访,也承认确有此事。有日本记者透露,安倍与李登辉23日上午在JR东海名誉会长葛西敬之的安排之下共进早餐。东京电视台称,日本现任首相与台湾前“总统”会谈乃罕见的特例,可能刺激到中国大陆,会引起大陆的反弹。

  23日在东京日本外国特派员协会发表演讲后,李登辉被问及是否与安倍会面,他仅表示,“关于这件事,我什么都不能讲。我能说的只有一件事,我非常肯定安倍对日本的贡献”。有香港电视台记者问,日本国会正因新安保法闹得沸沸扬扬,李登辉此时造访日本的意义及目的何在,是不是接受安倍邀请而来。李登辉大声回应说,这次是受日本国会议员的邀请,“与安倍政府没有关系”。他还说,日本经济景气变好,对全亚洲都是好事。而被问到此行是否赴靖国神社参拜,李登辉表示,“不去”。

  中国社科院学者王建民23日对《环球时报》分析说,李登辉不愿公开他与安倍会谈的内容,但可以猜得出,他们讨论一定包括两个议题,一个是怎么对抗中国大陆,一个是如何让美国更深地介入台海、南海和东海等议题。此外,安倍和李登辉也是相互取暖,相互安慰。作为“台独”分子,李登辉在岛内的声望在下降,属于过气的政治人物;而同时,在日本民众反新安保法的声浪中,日本右翼分子可以从李登辉那里找到心理安慰。

  有岛内分析称,安倍明显是在利用台湾来刺激大陆,民进党上台后这种活动肯定会越来越多。台湾要谨慎,不要因为虚无缥缈的政治利益,而使经济受到重创。

  李登辉21日下午抵达东京,这是他卸任“总统”后第七次访日,22日他在日本国会议员会馆演讲,声称要“摆脱中国法统约束”。报道称,李登辉23日在日本外国特派员协会用日语读了一份讲稿,题目为“建立台湾主体性之道”。他表示,台日应该维持良好关系并加强交流,互相协助。他同时盛赞安倍力推的“安倍经济学”及“新安保法案”。他还称,日本历代首相都没有安倍的魄力,对于安倍对亚洲和世界和平做出的贡献,他予以高度评价。

  日本新闻网24日报道称,在演讲后的记者提问环节,李登辉被问及对钓鱼岛的立场时表示:“对于这一个问题,我已经说过多次,尖阁列岛是属于日本的领土,不属于台湾。”对于有人提问如何看待当年日本对台湾的殖民统治,李登辉表示,当年日本对于台湾的统治,是因为清朝政府将台湾作为废弃之地送给日本的。他说,“日本在实行了近代化的管理,实现了司法与行政管理的分离,帮助台湾建立近代化管理体制。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也投入大量的财力”。他认为,东日本大地震发生后,这么多人为日本捐款,就可以说明台湾人感谢日本。对于自己当年为何制订“国统纲领”,李登辉解释,当年任台湾“总统”时制订的《国统纲领》,并不是真心为了实现与大陆的统一,而是为了安抚国民党内的保守势力。

  有岛内网友评论称,李登辉所谓“钓鱼岛是日本领土”是其一贯的调子,旧调重弹,荒唐可笑。李登辉作为日本当年在台湾推行日本文化教育的毒果,“皇民”意识已在其脑中扎根。但相信当历史的巨轮滚过,他将成为“不可能幸存的螳螂”。

  王建民23日告诉《环球时报》,李登辉这种极端“台独”分子把自己当成日本人,并以此为荣,是中华民族的罪人和败类。他颂扬日本殖民统治,这与全人类的正义价值相悖,一意孤行地亲日、媚日、投日、靠日,想从日本右翼势力那里得到温暖,这注定了李登辉本人的悲剧性下场。他本来应该在台湾政治上留下一个很好历史地位,没想到最后走到这步,现在这么老了也没有觉醒,还在沉沦,这是李登辉的人生悲剧,这种人最终只会被扫入历史的垃圾堆。【环球时报驻台北特约记者 陈雯萱 环球时报记者 毕方圆】                                             

互动社区
热帖| 博文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