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20年“教改”大搞“去中国化”教育催生“台独”新世代,也成为“太阳花学运”爆发的原因之一
20年前启动的“教改”,是台湾教育史上一场旷日持久的重大改革。日前一场名为“教改20年:回顾与前瞻”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台北举行,当年“教改”召集人、诺贝尔奖获得者李远哲在会上承认“教改”失败,但辩解称“责任不能全推我身上”。
这场失败的“教改”衍生一系列问题,还培养出一批“小台独”,致使台湾政坛、社会有更多的不稳定因子。当然台湾“教改”也有一些成功的地方,可资大陆“课改”借鉴。
一场剧变
持续20年,改革内容包罗万象
1994年,台湾教师工会副理事长林金泰还是一名大二学生,现如今他已是台北一所知名高中的资深教师,他向导报记者回忆说,20多年前全台高校不到30所,能通过大学联考进入象牙塔的,都是各所高中的佼佼者,“那时学生的课业负担较重,升学压力也很大,在这个大背景下,‘教改’启动了”。
上世纪80年代末,台当局宣布“解严”,社会风气逐渐开放起来,各界纷纷提出改革诉求,民间“教改”团体也陆续成立,为当时的教育问题提建言。1994年9月,台“行政院教改会”成立,时任“中研院院长”李远哲出任召集人,初定的改革项目有8条,包括改革中小学教育、改革高等教育、实施多元入学、鼓励民间兴学等。林金泰介绍说,“教改”的初衷是减轻学生的负担和升学压力,不再强调分数,不要让学生成为考试机器,方向是正确的。
现在提及台湾“教改”,人们一般会想到广设高中、大学,其实“教改”的内容包罗万象,含法令、师资、课程、教学、教科书、财政、学制等各方面,堪称台湾教育史上最剧烈的变革。目前在台湾争议很大的“十二年国教改革”,也属于“教改”的一部分。
大陆各地目前正进行“课改”,台湾的“教改”也可以提供一些借鉴。有大陆教育界人士很推崇台湾的“小班小校”模式,相比大陆热衷兴建“航母式”学校,“小班小校”更能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此外,台湾的生活教育也做得不错,注重培养儿童的创造性和独立工作能力。
[ 责任编辑:范斯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