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标签:两会领导人商谈 | 经贸文化论坛 | 直击海峡论坛 | 建党91周年
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台湾频道  >   时政  >   正文

台媒:推动“新皇民化”也不会将下一代变成日本人

2013年07月24日 09:20 来源:中国台湾网 字号:       转发 打印

  中国台湾网7月24日消息 台湾现行“课纲”规定,中学历史教科书不准使用“日据”、只准使用“日治”。然而问题不仅仅是这两个词语的用法,其中还规定中学历史教科书要将“我国”改为“中国”、“光复”改为“终战”、“武昌起义”改为“武昌起事”、“两岸”改为“两国”、“中日战争”改为“日清战争”,甚至要求将历朝历代名称前加注“中国”二字。究其原委,是“台独”势力对台湾教育领域的践踏,也或许是中国国民党执政下的台湾当局无所作为的结果。

  台湾《中国时报》7月24日刊发时论文章《走不出老路的历史教科书》,对近日来台湾历史教科书问题由来的深层渊源作了一番梳理。文章认为,无论“台独”势力如何推动“新皇民化”教育,他们都无法将台湾的下一代变成日本人。

  全文摘编如下:

  2008年马英九上台执政后,台当局“教育部”打算沿用陈水扁时期修订的“九八课纲”,但遭学界与社会诸多批评,遂暂缓实施历史与语文两科,另组课纲小组。2011年新课纲修订完成并公告,根据新课纲编写的历史教科书,2012年8月正式上路。

  新版历史教科书虽根据新课纲撰写,内容依旧问题百出。台大政治系教授张亚中等人,筹组克毅、史记、北一等3家出版社,邀请专家学者投入教科书编写。据了解,负责审定教科书的台湾教育研究院另组审查委员会,单独审查这三家版本。三本内容用“日据”、“明郑”、“中共”等词而不得通过,要求改为“日治”、“郑氏统治”、“中华人民共和国”,并反对教材称台湾为“以中华文化为主体的社会”。

  此事经媒体披露后,在社会与学界掀起波澜。1997年李登辉主导岛内初中《认识台湾》教科书以来,争议未曾停歇。台湾教科书编写历经几个重大变革。第一阶段是日据末期,为配合日本全面侵华动员,殖民统治者在台湾推行“皇民化教育”。1945年台湾光复,皇民化教育恢复为民族教育。第二个阶段是1949年国民党败退到台后实施近半世纪的“反共教育”。第三个阶段,即李登辉、陈水扁执政20年间将原有反共教育拉抬到“去中国化”。

  1997年的《认识台湾》教科书,是第三阶段的滥殇,将台湾史与中国史脱钩,肯定与美化日本殖民统治,并在“公民篇”大谈不知如何定义的所谓“台湾魂”。

  日据时期的“皇民化教材”,站在日本殖民统治者立场。国民党时期的“反共教材”,是为配合美国在东亚围堵大陆的战略。李扁时期的“反共反中教材”,则是巩固既有美国在东亚的宰制态势,持续扮演忠诚的“以台制中”自我殖民化角色,也是“台湾国族”建构工程的“基础建设”,其“灵魂工程师”为杜正胜。

  历史教科书上路前,须经课纲订定、教科书编写与审查等3道程序。“九八课纲”争议浮现之后,马英九当局确实有意“拨乱反正”,但并未意识到问题有多严重,课纲仅完成极小幅度修正。

  负责教科书审定的台湾教育研究院,长年被“台独”掌控,至今领导高层不乏当年苏贞昌台北县长任内的爱将与杜正胜时代的主任祕书。“九八课纲”修订小组请辞或退出的“台独”学者,却回锅担任教科书审查委员,形成课纲委员与审查委员不同调、审查委员掌掴课纲委员的怪异现象。最后一关的审查被“皇民史观”、“分离主义”学者把持,搬出“客观历史事实”护航。

  民进党执政时期,杜正胜的“教育部”委托台湾历史学会于2007年5月发布一项《海洋教育与教科书用词检核计划》,将“日据”列为“不客观历史价值判断、刻意褒扬或贬抑的非中性词汇”,“日据”成为官方眼中的“不当用词”,官方认为“日治”才正确。

  报告随即派发教科书出版商“参考”,实际就是命其遵照。其中还硬要将“我国”改为“中国”、“光复”改为“终战”、“武昌起义”改为“武昌起事”、“两岸”改为“两国”、“中日战争”改为“日清战争”,甚至要求将历朝历代名称前加“中国”两字,以示民进党主政的“国家”系出皇民李登辉“一国”之“正统”。

  透过用词的细微更动,润物无声,灌输学子“中国”等于“外国”,具体结果就是台湾青年不知大陆地区与台湾地区均为“我国”,以致他们中一些人到大陆求学旅游工作皆称“出国”。

  光复初期也有人以“日治”一词统称日本殖民统治50年,问题核心在坚持“日治”而禁用“日据”者,他们在残害下一代,不管怎么努力推动“新皇民化”运动,他们也无法让包括他们自己子女在内的下一代变成日本人;而今天两岸的政治现实,他们也绝无能力消灭“中华民国”。这样灌输眼前或未来完全与现实背道而驰的意识,是要下一代发疯,还是要下一代面对现实时充满挫折而灰心丧志,任人牵着鼻子走?(中国台湾网 何建峰)

: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