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崇年和星云大师精彩对话:民族大爱是最大共同点

时间:2009-04-21 08:38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一位是清史学者阎崇年,一位是佛光山高僧星云大师,因为央视播出的清史讲座而交集,15次长谈袒露彼此的前世今生,说出史、事、艺、道的心得。如今,长达30多小时的对话凝结成《合掌录》一书,翻开印有掌纹的封面,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跨越海峡:史家佛家精彩对话

阎崇年在《合掌录》新书发布会上。

  一本书也是有表情和气质的。九州出版社的新书《合掌录》近日摆到了书店的新书架上,朴素中流动着飘逸——僧衣的底色,隐约的掌纹,银色的书名旁印着作者的名字:阎崇年、星云大师。书的内衬是作者各写的四句话,阎崇年:天合地合、人和己和、目善言善、心善行善。星云:给人信心、给人希望、给人欢喜、给人方便。两位名家、领域不同、跨越两岸,他们谈禅论史,有哪些默契?有哪些交锋?

  近日,在《合掌录》新书发布会上,记者向阎崇年先生提出问题。

  阎崇年详解“缘”字

  问到与星云大师的结识、交谈、合著出书,阎崇年讲了6个字:因缘、投缘、随缘。

  去年初春,星云大师派人登门送书,并邀请阎崇年到扬州鉴真图书馆讲袁崇焕。原来星云大师偶然在央视播出的节目中看到阎崇年讲袁崇焕的那段历史,心有所感。书中记载他后来对阎崇年说:“我一个老和尚,虽然不敢说有什么大修行,但对世间事,明白说也不太容易让我动心了,可是你的讲说能触动我心里的感情,油然对袁崇焕生起同情,对历史兴起感怀……”去年春天,他们在北京见面,去年11月,阎崇年应邀到台湾佛光大学讲学3个月。

  因为这段因缘,阎崇年和星云才得以长谈15次,阎崇年用“投缘”表述他们的谈话。书中分《苦旅》、《说史》、《事理》、《放下》、《悟道》、《艺文》、《读书》、《身心》、《和合》九部分记载了他们谈话的内容。这九部分讲的是什么?阎崇年说:“讲了爱、学、放、合。我讲爱人类,星云大师讲慈悲;我讲凡人和圣人的区别就在于不学与学,星云大师讲他没有一日不读书;我讲现代人的苦恼在于不懂得放下,星云大师讲贪瞋痴是三毒;我讲历史在和合时期就发展繁荣,星云大师讲和尚和尚以和为尚……

  “谈话整理出来,有人说你们谈的内容广泛,涉及心理、教育、养生等等内容,应该让更多人看到这些道理,我们随缘,于是有了《合掌录》这本书。”

  专家是专  大师是通

  《合掌录》的《说史》部分,记载了星云大师对于中国历史特别是清史提出的很多问题,表现出他对历史的深入了解与关注,比如——

  您认为顺治还是没有出家?顺治跟董小宛没有关系?清代是十二朝还是十三朝?

  星云特别询问如何用“兴、盛、衰、亡”4个字概括清朝历史。对此,阎崇年答:“兴”指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三朝;“盛”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衰”是嘉庆、道光、咸丰三朝;“亡”是同治、光绪、宣统三朝。

  星云对历史提出自己的心得:清朝的兴盛在“合”,衰亡在“分”,这对现代管理而言是一面历史的镜子。所谓“家和万事兴”、“兄弟同心,力可断金”,和谐才有力量、才有幸福。佛门有句话:“丛林以无事为兴隆”。人和,才能够无事。

  星云向阎崇年建议:您将来可以写一本书,叫做《皇朝的得失》,他们的得失,怎么样影响自己,影响社会,影响国家。把这许多得失作为一面镜子。

  记者问阎崇年:史家求真求实,佛家讲虚讲空,您如何理解星云大师对历史的关注和兴趣?

  阎崇年答:专家和大师有什么不同?专家是在某个领域专,大师是通,星云大师被称为大师,除了他对佛经专、对宗教学专之外,同时他对历史、哲学、文学多学科都有很高的造诣和独特思考。历史是面镜子,映出兴盛衰亡、治乱分合,宗教也有兴盛衰亡、治乱分合。星云大师对历史非常了解,提出的问题很具体,书里也记载了他对历史的看法:历史的长河就是生命的长河。历史是明镜,历史是老师,历史是有轨迹的……

  千生万死  重获新生

  一个清史学者对君子小人有自己的观察,一个少年出家的高僧对金钱生死有自己的理解,《合掌录》记录了正在困惑当代人的种种话题。

  关于君子小人——

  阎崇年:我查了一下,《论语》中“小人”一词共出现25次,可见孔子对小人的重视与厌恶。我父亲告诫我:君子千人不算多,小人一个就不少!但是,正如《论语·述而》所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星云大师:其实,有小人也并不奇怪。没有黑暗,哪有光明;没有罪过,哪有善美!

  关于金钱——

  星云大师:金钱可以买到化妆用品,但是买不到高贵气质;金钱可以买到美丽衣衫,但是买不到身形庄严;金钱可以买到珍馐美味,但是买不到食欲健康……

  阎崇年:大师所言12个“金钱买到、买不到”极是,值得人们好好反思:人们追求金钱,到底能不能真的让自己欢喜圆满?

  关于生死——

  阎崇年:人,千生万死,放下功名富贵不易,放下生死性命更难。佛家把人的死亡叫做“往生”,很有哲学意味。《孟子》说:“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但儒家更赋予死以道义价值。文天祥留下名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有统计说,明殉国者3883人。这都是生命道义价值的体现。

  星云大师:人要进步,必须每天都要大死一番,天天死、天天生,能如此“千生万死”,让不好的陋习“死”去,才会进步。尤其人生有很多的“坎”,一次次的考验,都像历经“千生万死”一般,只有能通得过,才能重获新生……

  两位名人的对谈彼此呼应激荡,《合掌录》里的佳言好句俯拾即是。记者问阎崇年:你们一个史家,一个佛家,一个海峡此岸,一个海峡彼岸,为何如此默契欣赏?

  阎崇年答:我们有太多的共同点。佛学往深里研究离不开哲学、历史、文学,星云大师出口成章,谈话间引用大量唐诗宋词。而我的历史研究也离不开对宗教、哲学、文学的探讨,如果没有佛教的知识,我对顺治、雍正的一些问题就解释不清楚。这次我在台湾佛光大学图书馆,也查到了一些有关清帝与佛教的资料,对我的研究有帮助。

  阎崇年与星云都出生农家,少年时代都经历战乱贫困,目睹了中华民族半个多世纪的悲喜分合。星云说:海峡两岸和世界和平,是我一生追求的愿景。两岸本来就是一家兄弟,怎么能够阻隔呢?

  对于民族共同的爱和责任感,是两人间最大的共同点,时时于言语间显现力量与厚重。而他们的默契与智慧,成就了这场对话的灵动与精彩!(本报记者 陈晓星文/图)

点击更多新闻进入新闻中心 台湾新闻 两岸新闻

编辑:阳艳萍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