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福州4月6日电(记者许雪毅 林凯)参加“海峡传统文化·北管音乐研讨会”的台湾民族音乐专家6日赴泉州考察北管音乐,他们认为,两岸北管音乐渊源密切,应该携手共同保护。
上午,泉州泉港区山腰北管乐团的团员们身着黄色演出服,为台湾专家学者表演了《四大景》《打花鼓》《采莲歌》等曲谱;下午,在泉港区峰尾镇,《梅花三弄》《玉美人》《将军令》等曲谱再一次让专家们感受到泉州北管音乐的生机与活力。
“台湾北管音乐的很多曲牌与这里听到的一样,只是风格有所差别,台湾的比较粗犷,这里的比较细腻。”台南艺术大学中国音乐系副教授赖赐中说,如果两岸携手对北管音乐的形态有更广泛的确认,让两岸的北管音乐产生更多联结,将有助于更好地保存各自的特色,并互相借鉴学习。
“基本上,闽台北管音乐的乐器形制都差不多,这里所使用的笛子、唢呐、锣鼓、三弦、月琴等,台湾也在用,只是规模和组合方式有所不同。”台湾艺术大学中国音乐学系教授施德玉说,在泉州听到的北管音乐比较像江淮一带的小曲,而台湾的相对比较高亢,相信类似风格在大陆其他地方的北管音乐也存在。
在北管音乐的传承上,施德玉认为,可以通过民间艺人自然传承、政府出资组织相关教学工作、学校教育传承等方式来进行,而这些方面两岸交流合作的空间很大。
台湾师范大学民族音乐研究所教授吕锤宽在现场不停地录音、拍照。他说,台湾的北管音乐根源在福建、广东、浙江等地方,他曾和大陆学者一起做过相关田野调查,而台湾的北管音乐教育已成系统,两岸加强交流合作有利于更好地收集和挖掘原汁原味的北管音乐,促进学术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由福建省文化经济交流中心、福建省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和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主办的“海峡传统文化·北管音乐研讨会”5日至7日在福建举行,来自台湾的10位民族音乐专家与福建、上海、武汉等地的专家学者一起,就北管音乐进行研讨。
作为独具地方特色的民间丝竹音乐品种,泉州北管与南音并称“姐妹花”,素有“天子传音”的美誉,是闽台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06年,泉州北管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