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海外人才引进综述:聚英才 创伟业

时间:2009-01-21 08:42   来源:新华社

聚四海英才 创时代伟业
——改革开放30年海外人才引进工作综述

  1978年末的一天,纽约机场大厅灯火辉煌,几十名西方记者打着镁光灯追逐报道一群特殊的来客。这52位身着统一黑色大衣的年轻学者,就是中国重新开启国门之后,第一批派往海外的留学人员。

  这一历史性的开端,源于邓小平同志半年前作出的一次重要指示,“留学生的数量要增大”,“要成千成万地派”,“要千方百计加快步伐”。对于刚刚改革开放的中国来说,派出留学生无疑重新打开了中国了解世界的一个窗口,为学习和吸收国外先进科学技术、经营管理经验开辟了重要渠道。从1978年到2007年,我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121.2万人,遍布世界五大洲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留学热”和“回国潮”

  30年来,党和政府始终坚持“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方针,按照“拓宽留学渠道、吸引人才回国、支持创新创业、鼓励为国服务”的要求,鼓励留学人员回国工作或以适当方式为祖国服务。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神州大地先是出现了一波又一波的“留学热”,接着又出现一浪接一浪的“回国潮”。

  “留学热”和“回国潮”的交汇,始自1992年。

  1992年,中国的思想解放和改革发展跨越新的历史高度。邓小平说:“希望所有出国学习的人回来……告诉他们,要做出贡献,还是回国好。”上海在全国率先发布《鼓励出国留学人员来上海工作的若干规定》,制定了留学回国人员工作、生活等方面的优惠政策。1994年,我国第一家留学人员创业园——金陵海外学子科技工业园在南京诞生。

  到1997年,香港回归,党的十五大召开,中国展现出改革发展的蓬勃生机和民族复兴的灿烂前景,汹涌的留学人员回国潮开始掀起。2000年,美国《纽约时报》一篇长篇报道说,随着中国大陆经济快速发展,一个新的“人才回流”时代业已开始。从1978年到1989年,留学回国的只有2万多人。到了2007年底,留学回国人数已达32万人。从2万到32万,“细流”成为浪潮。

  完善政策,拓宽渠道

  为了吸引大批留学人才,党和政府不断完善引才政策,拓展引才渠道,加大引才力度。原人事部、教育部、科技部、公安部等部门先后制定出台了近40个覆盖面广、针对性强、相互配套的政策文件。《关于鼓励海外留学人员以多种形式为国服务的若干意见》,提出了海外人才为国服务的7种主要方式及7条配套的保障措施;《关于进一步加强引进海外优秀留学人才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依托“211工程”和“985工程”等国家科技、教育资助项目引进海外优秀人才;《关于建立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工作绿色通道的意见》,在科研工作条件、知识产权保护、配偶和子女安排等方面,提出了25条政策措施;《外国人在中国永久居留审批管理办法》,建立了中国“绿卡”制度,简化出入境和居留手续;《留学人员回国工作“十一五”规划》,提出实施留学人才“集聚计划”、“创业计划”、“智力报国计划”……同时,各地各部门积极创建留学人员创业基地和服务机构,留学人员回国服务网络遍布全国。

  2003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提出把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作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大举措。中央组织部会同十几个部委成立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按照党管人才原则,统筹政策、统筹资源、统筹力量,形成人才引进工作的强大合力。

  筑巢引凤,广揽英才

  各地各部门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依托重点科研和工程项目,制定实施了一系列人才引进和培养计划,大力引进海外优秀人才。

  1994年,中国科学院启动“百人计划”,率先以每人资助200万元的大手笔引进人才,迄今已引进高层次优秀人才1239人,推动了国内科研机构核心人才队伍的“代际转移”。1998年,教育部启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100多所高校聘任了1300多名“长江学者”,近90%的受聘者为“海归”,有力提升了中国高校的教学及科研水平。中国科协的“海智计划”、团中央的“海外学人回国创业周”、中国广州留学人员智力交流会、浙江留学人员经贸洽谈会、欧美同学会“21世纪中国”系列研讨会等等,为广大留学人员回国工作和为国服务搭建了平台。

  北京打造“中国硅谷”中关村科技园区,现已吸引8000多名“海归”创建了22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年产值达300多亿元。上海实施“万名海外留学人才集聚工程”,现已引进海外留学人才2万多名,创办企业近4000家,注册资金达5亿美元以上。江苏实施“万名海外人才引进计划”,计划用5年时间引进万名以上海外高层次人才,每年引进创新创业人才100人以上,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10人以上。无锡实施“530计划”,计划5年内引进300名留学归国的领军型创业人才,实际已经引进2500名。

  立业报国,星光闪耀

  广大留学回国人员作为我国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在现代化建设各项事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据统计,77%的教育部直属高校校长、84%的中国科学院院士、75%的中国工程院院士、80%的国家863计划首席科学家、62%的博士生导师和71%的国家级教学研究基地(中心)主任,都有过出国留学或海外工作经历。

  近年来,一批又一批海外高层次人才竞相回国。他们中有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杨振宁、数学大师林家翘、经济学家钱颖一、生物学家饶毅、数学家田刚、“图灵奖”获得者姚期智、生命科学领域科学家施一公等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为中国创造了许多世界一流的科研成果。还有一批科技创业领军人才,为中国创办了许多高新技术企业。

  邓中翰博士在参加了新中国成立50周年盛大典礼后,满怀激情回国创业,打造出“星光中国芯”;施正荣博士在无锡市创办尚德公司,短短几年就造就了一个新能源产业的财富神话。UT斯达康、亚信、百度、新浪、搜狐、携程、e龙、盛大等,许多“海归”创办的企业在海外上市,在创造财富、创新技术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海归”已经成为加快自主创新、缩短我国与世界先进技术差距的一支重要生力军。

  “千人计划”,新的篇章

  2008年12月,中央办公厅转发《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关于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的意见》,要求各地各部门解放思想,抓住机遇,大力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

  中央层面重点实施“千人计划”,从2008年开始,用5到10年,在国家重点创新项目、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中央企业和国有商业金融机构、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主的各类园区等,引进并有重点地支持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产业、带动新兴学科的战略科学家和领军人才回国(来华)创新创业。中央组织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了一系列配套的政策措施,包括准入政策、优待政策、重用政策、来去自由的政策等。召开了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会议,对在中央、国家有关部门、地方分层次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作出全面部署。

  海外人才引进工作翻开了新的篇章。伴随着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进程,我们即将迎来海外留学人才回归祖国创新创业的澎湃大潮。(记者 董宏君)


点击更多新闻进入新闻中心

编辑:阳艳萍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