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春节,邓小平视察上海,要求“胆子更大一点,步子更快一点”。“嗅觉”灵敏的台商们从台岛和广东、福建两省出发,开始大规模“挺进”长三角。上海,以其独特的城市魅力和经济活力成为众多台商的向往之地。截至2008年9月,上海的台资项目7264项,占全国的13%。
上海翔茂公司董事长李茂盛展示公司生产的手套。
融资支持实实在在
提到上海的台资企业,一定要先说说婚纱摄影行业。在台湾发迹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婚纱摄影,1993年进入发展饱和阶段,业者毅然挺进上海,从“维纳斯”到“巴黎”、“侬侬”……台湾婚纱摄影掀起了时尚上海人结婚的浪漫之风,自己也赚了个盘满钵盈。
“除了台资的服务业在上海发展良好外,台资的金融业在上海发展也非常集中。”上海市台办主任杨建荣对记者说,目前在上海,台资银行代表处有4家,台资保险代表处有4家,台资证券代表处14家。
“1989年我来大陆发展时对朋友说浦东是宝地,他们都笑我。”群益证券公司首席代表刁维仁说,1997年,群益证券在大陆设立代表处,是台资金融机构第一家。“11年了,虽然大陆至今没有真正放开证券业务,但是我们会继续坚持下去。对于台湾券商来说,在大陆的发展是我们的核心利益所在。”
在上海的台商对当地政府的金融支持赞不绝口。2006年,市台办与上海银行签订了《支持台湾企业发展金融合作协议》,两年内就为上海的台企提供了总额为50亿元等值人民币的授信支持及相关金融服务。“目前,我们正在研究扩大贷款银行的合作方,扩大授信的额度,并且计划成立征信中心,为银行提供相关台资企业的咨询,时机成熟时准备做台资企业的A股上市。”杨建荣说,“总之一句话,要给台商们实实在在的融资帮助。”
加大投资多点开花
“今年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对上海的台资企业没有太大影响。因为上海台资企业经营水平高,产业类型高端、引进市场成熟且政府监管有力。”杨主任说,“现在还有一种新迹象,越来越多的台资企业把总部、研发中心设在上海,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大投资,多元化经营发展。”
上海翔茂公司董事长李茂盛,有个绰号叫“手套教父”,1996年“翔茂”刚到上海投资设厂时,各种塑胶手套的年销售量仅4亿只,10年后,该公司的销售量就跃升到46亿只。李茂盛并不满足于手套行业的巨大成功,他如今还涉猎新能源、房产、医院、汽车驾驶员培训基地、农林庭园苗等多个行业,用他的话讲,“企业要全面降低风险,一定要多点开花。更何况大陆市场这么好,这么大,不发展多可惜。”
“下一步我要继续扩大销售渠道,但是目前增加一种口味上架,就要几百万元人民币,要做内销通路,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上海国福龙凤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叶惠德原与太太在台湾以卖饺子起家,1984年在台湾建立了第一个工厂,为了寻求更好的发展空间来到上海打拼,现在拥有6个工厂、38个分公司。
融入上海爱上上海
44年前,辛亥革命老人、著名书法家于右任病逝于台湾。他晚年思念故乡,写下诗句“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以表达对家乡的思念。如今,从创业、立业到安家,台胞在上海居住的数量不断增加,他们的子女也融入上海、爱上上海。
在上海长大的台胞庄振文说,1978年他还是一名初中生,从完成学业到就业,“我亲眼目睹了上海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飞速发展。真是了不起!”
“现在的台生主要在上海的公立学校读书,也有在国际学校、上海台商子弟学校读书。”杨建荣主任说,除了为台胞子女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外,上海为台胞也设立了就医绿色通道,还设立了台胞服务接待中心。
“在台湾的诚品书店专门设有上海专柜,介绍上海的风景人文和投资。”杨主任说,“上海在台湾很火热。这种热度来源于两岸血浓于水的亲情,来源于大陆改革开放30年经济的腾飞。”( 本报记者 徐蕾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