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澳台胞见证30年——漳州台商:在家乡收获成功

时间:2008-12-05 08:16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图为台商天福集团董事长李瑞河讲述在漳州投资发展的故事。

  台湾农业转移首选地

  福建南部漳州的传统农业,曾经有过辉煌时期。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传统农业面临严峻的挑战。在变革的进程中,漳台农业合作与交流显现了无穷的活力。

  1981年,台商张诏光以港资名义在漳州市诏安县创办“诏正水产养殖有限公司”,揭开了漳州对台农业合作新篇章。1997年7月,漳州被批准为大陆首批“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之一。1999年1月18日,漳州市政府承办的“海峡两岸(福建漳州)花卉博览会”隆重举行。2006年4月,漳州市漳浦县设立台湾农民创业园,大陆第一家台湾农民创业园创办……

  “漳州的自然条件、气候等与台湾相似,适合台湾农作物的生长,是台湾农业转移的首选地。”漳州市委书记刘可清向记者介绍道,从引进农作物良种开始,逐步朝种植业、农副产品深加工、休闲农业、土地成片开发和整体配套方向发展,漳台农业合作水平不断提高。“目前,漳州市已累计批办台资农业企业近千家,约占福建省的1/2、全国的1/10。”

  漳浦台湾农民创业园高优水果园的杨桃园里,台湾品种的软枝杨桃挂果累累,色泽亮丽,惹人喜爱。创业园管委会常务副主任王建文介绍说,目前创业园已吸引前来投资兴业的台资农业企业64家,总投资9950万美元,年产值达15亿元人民币。“创业园现在也正经历着加快发展观光农业的过程。” 王建文说,“目前,创业园的核心区有瓜果观光园、牧场观光园和花卉观光园,主要让游客身在其中,呼吸新鲜空气,采摘水果,其乐融融。这样的经营模式主要是从台湾引进过来的。”

  由于地缘相近,现有台湾人口中祖籍为漳州的约占40%。以种茶、收茶、卖茶为业的天福集团是目前大陆最大的台资农业企业。“我的祖籍就是福建漳浦,所以来到大陆投资首先就想到家乡。”天福集团董事长李瑞河告诉记者,1993年他在漳州漳浦县创办天福集团,发展至今,天福已在大陆各地开办直营店达850余家,并建起了全国首屈一指的茶学院和茶博物馆。“大陆的土地资源丰富,台湾的农业管理、配送系统等比较科学完善,两岸农业合作有很好的互补性。”

  打响“台胞祖地”的品牌

  在农业合作交流之外,台胞也看好漳州在其他领域的合作潜力。近年来,漳州市已成为全国台商投资相对集中的地区之一。据悉,台湾百家大企业和上市公司中已有台塑、灿坤、长春、统一、泰山、天仁、台湾玻璃等7家在漳州落户。

  明黄色的厂房沿着公路一字排开,绵延几公里。以生产小家电闻名的灿坤实业,也是漳州市迄今为止引进的最大制造业项目,已建成占地180万平方米的巨型工厂。1978年,灿坤在台湾创立,1988年,灿坤在厦门投资90万美元,第二年就获利。如今灿坤的营业总额达到11.1亿美元。

  “灿坤在台湾原来规模很小,来到大陆发展壮大。1993年我们先在大陆上市,2000年在台湾上市,是唯一在两岸股票市场都上市的台资公司。” 灿坤实业公司董事会秘书罗青兴说,今年金融海啸导致不少同业关厂,灿坤的订单反而多起来,成为企业扩大规模的机遇。

  “危机就是转机。企业不会安于现状,在积极扩大内需市场的同时,将研发更多节能、科技含量高的小家电,以应对未来激烈的市场竞争。同时公司还将从台湾引进家电网络销售平台,扩大产品在大陆的通路渠道。”罗青兴说。

  漳州是台湾同胞的主要祖籍地之一。如今,台胞台属们已不需隔海相望,苦苦思念,他们频繁往来大陆与台湾之间,安家置业,其乐融融。“我们要立足漳州既是海峡西岸重要区域又是台商投资集中区的特点,不仅打响漳州的‘祖地’品牌,更要进一步推动台商由‘亲情投资’转向‘效益投资’,让台胞们在家乡的土地上收获成功和快乐。”刘可清说。■ 本报记者 徐 蕾 文/图

编辑:阳艳萍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