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台胞感念《告台湾同胞书》暖人心 庆幸生逢其时

时间:2008-12-10 10:01   来源:中国台湾网

  中国台湾网12月10日北京消息 青藏铁路建成通车、探月卫星成功发射、神州飞船接连升空、北京奥运“无与伦比”、宇航员首次太空行走,全国人大常委会《告台湾同胞书》发表三十年来,亲眼目睹祖国大陆飞速发展的老台胞陈弘,深感幸运,直称自己“生逢其时”。

  政策春风暖了台胞心

  陈弘,台湾人,1946年考入上海复旦大学,是抗战胜利后台湾省派驻大陆大学读书的首批公费生,毕业后在《人民日报》从事日文翻译工作。1979年元旦,陈弘的人生轨迹因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而改变。

  “我当时在国际部工作,看到全文,深受感动。尤其是那句:‘台湾同胞是自己的亲骨肉’,就像一股春风温暖了我的心,也像是久旱逢甘霖,给大陆台胞带来了福音。从此,台湾同胞在大陆的处境改善了,地位提升了,大陆台胞都欢欣鼓舞。”时隔三十年,回忆起当时的感受,陈弘依然难掩激动。

  根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精神,《告台湾同胞书》将对台工作方针和政策进行了战略性调整,和平解放走入历史,和平统一成为新阶段对台工作总的指导方针。

  陈弘用“光辉的重要文献”来评价全国人大常委会《告台湾同胞书》,“《告台湾同胞书》充分表达了对台湾同胞的关怀与爱护,说出了台湾同胞的心声和殷切愿望,自然会受到台湾同胞的欢迎和拥护。”

  新身份让台胞挺起了胸膛

  一年之后,《人民日报》要在东京派驻记者,从事日文翻译工作三十年的陈弘成为不二人选。“就是因为《告台湾同胞书》发表后,政策上对台湾同胞才更加重视,我才有机会来日本,发挥所长,贡献自己的力量。”陈弘说。

  在日本霸占台湾时期,陈弘曾经到过东京求学,那是一段饱受屈辱的回忆。第二次来东京,陈弘就是一个感受:扬眉吐气。“我这次是以中共中央机关报的记者、堂堂正正新中国公民的身份前往,原来那些曾经欺负我的日本同学,不但热情的欢迎我,还对我道歉,真是扬眉吐气。”他说。

  身份的变化让陈弘在日本挺起胸膛,旅日台胞的腰杆儿也硬了许多。陈弘回忆说,旅日台胞看到《告台湾同胞书》之后都是无比欣慰和喜悦,认为《告台湾同胞书》表达了中国共产党和祖国政府对台湾同胞的关爱,和平统一的方针无比正确、深得人心。这些旅日台胞,当时毅然决定放弃“中华民国国籍”,领取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护照。“在祖国没有统一的时候,我作为台湾省籍人,已经分享到了祖国的国际尊严和荣誉,” 陈弘的骄傲与自豪无疑更浓于他人。

  大陆舞台上台胞尽展才华

  陈弘经常向他的台湾朋友讲述这样一个观点:在拥有2千3百万人口,3万6千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当家做主,怎么比得上到拥有13亿人口,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当家做主。而且,两岸统一,台湾还可以分享祖国的尊严和荣誉,可以参与国际事务,台湾的济济人才,就可以在更宽广的舞台上施展才华了。

  自《告台湾同胞书》发表,各项惠及台胞的政策逐一落实,台籍人才得到了充分的重视,对台籍干部开始提拔和重用,台湾同胞在政治上的参与度也大大提升。原全国政协副主席张克辉,现任世界银行副行长、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等等,都是台湾省籍。“改革开放和《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提升了大陆台胞的整体地位。如果没有祖国大陆的培养与器重,很多台湾省籍人才或许就不会有这么大的成就。大陆台胞只有3、4万人,但是政协委员里,有两个界别都是专给台胞设置的,这个比例非常高了。”陈弘坦言,要不是《告台湾同胞书》确定了和平统一的对台工作指导方针,大陆选贤任能提拔台湾省籍干部,他也不可能有机会去日本发挥所长,更不可能有机会参与编译《邓小平文选》。

  人为藩篱难阻历史潮流

  1982年,陈弘调回中央编译局主持翻译《邓小平文选》。在边学习边翻译的过程中,陈弘越来越清晰的意识到,“一国两制”对台湾来说是一个很理想的蓝图、很美好的愿景,更是台湾前途的最佳选择。

  “一国两制的构想在香港、澳门成功实践,证明了这是一套行之有效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制度。”当前,大陆和台湾的交流联系日益密切,“只要我们努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升综合国力,增加大陆的吸引力,台湾同胞对于一国两制的认识和理解也会增强。”

  1990年,在阔别家乡43年后,陈弘夫妇终于踏上了台北的土地。回到家乡,陈弘首先去拜祭了父母:“我给老人家赔不是,因为我不孝,大学毕业后没有孝敬过父母一天。但是,这不是我自己愿意的,是人为的藩篱使得我不能回来,我跟二老这样解释,希望他们能谅解。”

  2009年,《告台湾同胞书》发表三十周年之际,两岸“三通”的构想终将摘掉纸上谈兵的帽子,曾经横阻在陈弘归乡之路上的藩篱,也终会淹没在滚滚向前的历史浪潮中。(记者 张弛)

 

  声明:本稿系中国台湾网“纪念《告台湾同胞书》30周年系列报道”专稿,任何媒体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

编辑:阳艳萍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