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少数民族印象 阿美人:祖屋前的守望

时间:2008-01-10 09:00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图为阿美人祖屋 

  “高山青,涧水蓝,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啊,阿里山的少年壮如山”,这首台湾歌曲在大陆传唱至今,宝岛台湾少数民族的风采令人悠然神往。

  目前,经台湾当局认定的台湾少数民族共有13个族群,分别为阿美、泰雅、赛夏、布农、邹、排湾、鲁凯、卑南、达悟、邵、噶玛兰、太鲁阁、撒奇莱雅,总人口约为45万,占台湾总人口的2%左右。

  他们是宝岛最早的居民之一,见证了这片土地的沧桑巨变;他们为现代文明所裹挟,面临传统文化流失的窘况;他们正听从心灵的召唤,重拾消逝中的文化瑰宝。

  近日,本报记者专程赴台,穿行青山碧水,徜徉歌乡舞海,记录台湾少数民族原汁原味的生活状况和多姿多彩的特色文化,以飨读者。

  天蓝蓝,海蓝蓝,沿台湾东部海岸公路一路前行,我们终于在夕阳西下前到达花莲县光复乡太巴塱(lǎng,音朗)部落——传说中最古老的阿美人部落。“太巴塱,阿美语的意思是白色的螃蟹。”在此等候的花莲县守望部落交流协会理事长林恒智是个英俊而又睿智的阿美男子,他告诉我们,传说中,这里的河床地上以前有很多白色的螃蟹。那时,这个地方水土丰美,到处是良田美景,曾经名列阿美人四大制陶中心之一。

  总人口约有14万的阿美人,是台湾“原住民族”人口最多的族群,大部分居于平地,只有极少数居于山中,很早就进入水田定耕的农业生活。一提到阿美人,人们立刻联想到丰年祭、曼妙的舞姿与轻快的歌声。林恒智告诉我们,阿美人性格开朗、乐观,且体型较为高大,在运动场上常有杰出表现,台湾许多体育名将如篮球明星郑志龙等都是阿美同胞。

  岁月流逝,沧海桑田。如今的太巴塱,传统的部落风貌已踪迹难寻。钢筋水泥的小楼比肩而立,不算宽敞却很清洁的街道上停着各式各样的汽车,只有那四处可见的小狗带来几分野趣。仿佛读出了我们脸上的失望,林恒智把我们带到重建的“太巴塱祖屋”前:人字形的屋顶上铺着厚厚的茅草,箭竹编成屋墙。林恒智介绍,“太巴塱祖屋”原是部落里一个富裕家族的房子,据说有近200年历史。几年前,部落民众重建起颓圮的祖屋。除了“太巴塱祖屋”,部落里新建的“传统房屋”还有几处。太巴塱传统房屋多取材于大自然,梁柱以木头卡榫衔接搭起,不用一颗铁钉;山上野生的箭竹抗折性强,被用来编屋墙,再铺上厚厚的茅草为屋顶,就大功告成。一张黄藤编制成的大床占了屋内大半地方,一家人起居其上,夏天凉爽,冬天铺一层厚厚的兽皮保暖。

  “二十几年前,我还住在这样的房子里。”林恒智说。作为文化工作者,他亲身体验着现代文明和外来文化对阿美传统文化的冲击。上世纪80年代后,传统房屋几乎彻底消失,烧陶、木雕、编织等工艺渐渐失传;随着年轻人口逐渐外移,便捷的现代化交通工具进入,人际间的关系也不如以往密切,年轻一代不会讲族语,“像我的小孩子,你跟他讲族语,他就用汉语回答你。”

  留住祖先遗产刻不容缓。一群中青年人聚集起来,于1994年成立了“太巴塱文教基金会筹备处”,陆续开设织布、藤编、歌谣吟唱、野外训练、木雕等课程,并积极进行部落史料整理。老人们的紧迫感和使命感更强,周广辉老人就是其中的一位。这位部落前“头目”曾是棒球教练,台湾许多职棒明星都是他的学生。不过,他现在最专注的事业是“太巴塱阿美文物展示室”,里面的展品是他亲手编出的茅舍、渔具、农具等,已经成为展示部落文化的橱窗。

  和其他旧有传统一样,阿美部落的“头目”制度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太巴塱部落的现任“头目”王成发告诉我们,过去“头目”是部落的实际首领,现在多是一个精神象征。与别的族群不同,阿美部落“头目”的产生不是世袭的,而是以一种类似“礼让”的形式产生,有任期,每隔几年由部落耆老推选身家清白、深孚众望者担任,日常处理一些部落间事务以及主持重大祭典等。“头目”也要自食其力,王成发的主业是种甜柿。

  丰年祭,是部落成员庆祝丰收的时刻,各村有自发性的丰年祭,时间1-7天不等,每年7月中旬,由台东的阿美人揭开序幕,依次往北推。丰年祭期间,在外地工作、生活的部落成员都会回到这里,参加祭祀活动。丰年祭有专属的歌曲,各个年龄层又有属于自己的歌谣。严格来说,丰年祭是男子为主的活动,其间包含了对年轻男子礼仪、歌谣、舞蹈的训练,对先祖的缅怀,是真正体现阿美人文化的祭典。

  “丰年祭并非外界所认为的纯粹娱乐性歌舞。”林恒智说,随着旅游业的发展,部落也经常组织供游客观赏的传统歌舞表演,向游客展示我们的特色文化。我们希望借由文化产业化,一方面传承部落文化,一方面为族人开创新的经济机会。

  “传统文化的传承关系族群的尊严和发展,寻回部落尊严的路很漫长,期望你们不吝给我们支持与鼓励,别让我们踽踽独行……”这是无数不遗余力推介传统文化的林恒智们的心声。

编辑:阳艳萍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