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台湾研究所副所长倪永杰研究员在《中国评论》月刊七月号发表专文《两岸和平发展路径探索:培植共同利益、形塑共同价值》。倪永杰认为:“实现两岸和平发展,促进祖国统一进程,根本路径就是透过两岸共同发展,培植两岸共同利益,形塑两岸共同价值,加快两岸同胞情感趋融、价值趋近、认同趋合的进程,加快两岸一体化进程,建构两岸共同体,确立两岸同胞对共同家园、共同家国的认同,最终完成两岸统合。”文章内容如下:
两岸和平发展的主轴、进程与路径
1、主轴
当前,两岸“大三通”时代已然来临,两岸结束全面对抗,逐步进入螺旋上升的新阶段,一种新型两岸关系由此发轫。两岸各方需要把握住两岸和平发展这条最为感人的主题红线,紧紧围绕“和”与“同”两大主轴,着力培植两岸共同利益,着力形塑两岸共同价值,加快两岸一体化进程,建设两岸经济、文化、社会直至政治的共同体,滴水穿石,水到渠成,化不可能为可能,最后迈向两岸统合的最高境界。
一是以“和”统领两岸。中国内外发展战略就是对外共建“和谐世界”、对内构建“和谐社会”,在台海两岸则谋求两岸和解合作、和解共生,和衰共济、共创双赢。德国哲学家康德说过:“追求永久和平,是理性的最高目标,也是一种道德义务。”胡锦涛总书记多次提出,海峡两岸结束敌对状态,建立两岸军事互信机制,建构两岸和平发展框架,签署和平协议,实现两岸和平,永葆太平。胡锦涛有关两岸和平发展理论的核心思维就是以“和”统领两岸,以“和”发展两岸。
二是以“同”整合两岸。汪道涵先生生前曾提出两岸“共同缔造论”,称两岸关系就是由两岸共同缔造的关系,大陆加上台湾就是一个中国,海峡两岸应携手促进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共同缔造一个统一的、更加美好的新中国”。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四个“共同论”命题,包括“命运共同体”、“共同家园”、“共同决定”、“共同分享”。其核心论述就是:“两岸同胞是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包括大陆和台湾在内的中国是两岸同胞的共同家园,两岸同胞有责任把她维护好、建设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靠两岸同胞共同奋斗,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要靠两岸同胞共同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成果由两岸同胞共同享有。”可以说,在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时代,两岸联手、共同应对国际金融海啸冲击,两岸共同发展,已成为历史的必然,从而为两岸和平发展、两岸相互整合提供历史性机遇,创造时不我待的时空条件。这是一条历史的不归路、两岸趋同趋合的必由之路。但两岸的“和”与“同”不必然会自动来临,需要两岸同胞坚持不懈的努力。
2、进程
两岸和平发展的路程可以划分为近程起步阶段、中程发展阶段与远程成型三个阶段。近程仍然是以交流为主,合作为辅,以两岸经贸交流为主轴,创造两岸经济合作、文化融合、社会良性互动的时空条件。逐步孕育两岸和平发展的理念,培植双方官方、民间各层面之间的互信,共同朝向两岸和平发展努力。中程阶段则是合作为主,整合为辅,具体设定两岸和平发展的议题,建构两岸和平发展的各种平台,设立两岸和平发展的机制等,全方位开展两岸各项交流,培植两岸互信。内容上则由“经贸两岸”逐渐演进到“文化两岸”,寻求两岸生活方式、价值理念的交融,构建两岸经济、社会、文化、安全等共同体。远程阶段则以两岸共同利益、共同价值为基础,建立两岸和平发展的信仰、机制、保障,尤其要确立为两岸双方都可接受的两岸政治定位,结束敌对状态,建立军事互信机制,签署和平协议,实现永久和平,加快两岸政治一体化进程,最后实现两岸政治上的统合,催生属于两岸同胞的新中国。届时,两岸政治文明、经济繁荣、社会和谐、文化富有创意活力,安全有保障,实现中华民族的最后复兴。
两岸和平发展的近、中、远三个阶段的规划,必将遵循历史演进法则,由近渐远、由表及、由内而外以至升华,循序渐进,培育两岸共同利益、催生两岸共同价值,两者相互影响、交相辉映,虽历经曲折徘徊,历经阵痛纠葛,绝不会一蹴而就,时程可能拖得很长,也许历时二、三十年,甚至更长,但这是两岸历史发展的必然,任何人难以改变。
3、路径
两岸和平发展的路径,应该是以功能主义为导向,以两岸最终统合为目标。若以2009年为分界线,两岸关系将发生国际政治学上所谓的“典范转移”:1979年迄今的两岸关系前30年是以“经贸两岸”为主轴,展望未来30年(2009-2049)的两岸关系应由“经贸两岸”逐渐演进、过渡到“文化两岸”,创造两岸文化融合、价值趋同的时空条件。“经贸两岸”的进展、成果是形而下、物质层次、基础性的,而“文化两岸”则是形而上、精神层次、决定性的,当“文化两岸”形成整合两岸的功能时,两岸和平发展将取得决定性、跨越式进展,两岸的统合最终将水到渠成,两岸问题的全部症结将可迎刃而解。
当前,两岸和平稳定、共同发展已成为两岸关系发展的主流,也是未来数十内两岸关系发展的重要目标。其中关键就是透过两岸各式交流合作的平台,加速两岸整合,培植两岸共同利益,形塑两岸共同价值,创造具有两岸特色的家园认同、家国认同。经济上创造两岸经济共同体,社会上透过民间社会广泛互动,模拟两岸“共同生活圈”,追求共同的生活方式。文化上形塑两岸共同的价值观,追求两岸共同的身份认同、情感认同,创造两岸共同的新文化、新价值,最后促成两岸政治层面融合。台湾的张亚中教授提出了“七个梦想”,即两岸应着手开展文化统合、货币统合、经济统合、身份认同、安全认同、国际参与以及和平框架等七项统合工程,实现两岸多重、多维、多元的整合。3事实上,两岸和平发展的实践路径就是透过经济、社会以及文化的整合,分别建构两岸经济共同体、社会共同体、文化共同体以及安全共同体。在此基础上形塑两岸共同生活方式、核心价值,加速两岸经济、社会一体化、文化、价值同步化进程,先低级后高级,先简单后复杂、先民间、后政府,先经济、社会,后文化、政治,由简到繁,循序渐进,最后完成政治层面的整合,实现两岸政治共同体的建构。
培植两岸共同利益
追求、创造两岸共同利益,是加速两岸一体化进程,实现两岸共同发展,促进两岸民众情感融合、建构两岸共同价值的基础,也是最终完成两岸整合,走向国家统一的必由之路。
1、两岸共同利益概念
两岸共同利益涵盖两岸关系的各个领域,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以及能源、环境、外交、军事、安全等各个层面。政治学家习惯将共同利益区分为非政治性、低政治性以及高度政治性共同利益。追求、实现两岸共同利益,使之普遍化、永久化,应该遵循由经济、社会、文化然后至能源、环境最后到安全、外交、军事以及政治的演进路径;循序渐进,逐步升华,难以超越前进,实现跨越式发展,只能一步步向前迈进。
2、培植两岸共同利益路径
一是实现两岸经贸关系正常化,实现双向、直接、互惠往来,尽快消除两岸经贸关系正常化的障碍,实现两岸经济双向联动互补与互惠互利。签定具有两岸特色的经济合作协议,促进两岸经贸关系由表及、由浅入深加强整合,实现双赢。
二是实现两岸经济要素与资源禀赋全面整合。创建合作平台,加强两岸经济资源与产业的整合,加快两岸经济一体化进程。从双向多元,水平垂直,深层次、多角度,将两岸的资源要素紧密结合起来。加快两岸能源合作开发与环境保护,甚至建立两岸资源联营体系。5在两岸直航基本实现之后,需要构建两岸共同市场、取消贸易壁垒,建立关税同盟,试行单一货币,实现两岸资源的整合,实现两岸经济要素、资源禀赋的自由流动。
三是创造两岸新品牌、新模式,新价值。大陆是台湾经济的腹地。经济学家告诉人们,一个世界品牌的诞生、成长、成熟,需要10亿美元市场的支撑,而中国大陆的内需市场,完全可以为两岸企业界提供创造世界著名品牌的广袤市场。通过两岸经贸关系的整合,经由产品设计、制造以及营销等价值链环节,为两岸产业界提供创造世界著名品牌的机会,成就足以让世人称羡的成绩。
四是建立两岸共同产业标准体系,使两岸标准成为全球产业的共同标准,使两岸经济成为全球经济的领航者、晴雨表。
五是两岸可逐步推动“大中华经济圈”,以两岸四地为范畴,尝试建立单一货币机制,建立统一的证券市场,实现两岸四地自由贸易,推动两岸共同市场建设。未来两岸经贸关系正常化的最终目标,应该是逐步建立一个没有疆界、两岸人员可自由流动、商品自由流通、劳务可自由交换、资本可自由流动、使用统一货币的大中华经济共同市场。
构建两岸共同利益的途径还有很多,但不变的原则就是要让更多的台湾同胞参与到两岸事务中来,让更多的台湾同胞共同分享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成果,勿让少数人、少数集团垄断了两岸发展的利益。
形塑两岸共同价值
两岸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等方面确实存在着颇多差异,这是由于两岸不同的历史、社会制度、生活方式等因素造成的,缩小两岸之间的实质差异、消弥两岸观念上的分岐,需要从促进两岸生活方式的同步化、形塑两岸共同价值入手,使两岸同胞感情趋合、潮流同步,价值趋同、认同一致化。吴伯雄在南京演讲时呼吁“让文化引领两岸”,这是在两岸关系进入螺旋上升新境界时,两岸同胞对于两岸“典范时刻”由“经贸两岸”向“文化两岸”飘移、演进的共同期待与追求。
1、培育两岸共同的人文关怀
两岸之间需要烘培成熟、理性的人文素养,营造共同的人文关怀,对历史负责、对民族认同,对同胞交待,在共同的人文关怀中共同发展。
一是在两岸之间要培植理性主义、务实主义的土壤,要创造有利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与时俱进的民主、文明、理性、科学的政治文化环境,有利于两岸同胞之间、两岸政党、社会团体之间互信、共识的培植,有利于两岸执政者、两岸同胞务实面对两岸的历史、现实与未来,有利于两岸良性互动,互释善意,理性相待,共谋双赢。
二是要吸纳一切有利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活力因素、创新元素,要把更多的台湾同胞、大陆同胞、海内外华夏子孙共同吸引到发展两岸关系的洪流中来,形成持续向前发展的新合力与推动力。一方面,大陆特别要吸引台湾各个阶层的民众、除了医师、会计师、律师等中产阶层外,还要吸引中低阶层、中南部民众、弱势群体等加入参与到发展两岸关系的历史长河中,更多地让他们分享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成果,使台湾同胞成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积极正面力量。另一方面,大陆也要发展、保护、引导好十三亿大陆同胞发展两岸关系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使他们成为发展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导性力量。
三是要培植两岸成熟、理性的公民社会,作为两岸官方之间的第三方或第三席,作为发展两岸关系的润滑剂与缓冲地带。两岸关系进步的动力可以从两岸民间社会中找到源泉。两岸制度不同,但基于同宗同脉、血缘相同、地缘相近的因素,藉由构建两岸之间成熟的公民社会,承担起两岸官方现阶段或未来一定时期内不能做、做不了、做不好的角色。针对岛内各种非政府组织(NGO)如农渔会、水利会、各式基金会、慈善、扶轮社、狮子会、洪门、宗教团体、学会研究机构等,大陆应扩大交流范围,加深交流层次,使两岸各种团体之间展开双向直接、多元多维的立体交流网络,扩大两岸认同,缩小认知差距,建立互信共识。扮演两岸关系发展的重要引擎。
2、催生两岸共同价值,创造两岸人文新典范
(一)两岸共同价值主体
构造两岸文化共同体,关键是营造两岸共同的生活方式,形塑两岸共同价值理念、共同思维模式,创造两岸共同的新文化、新价值。
两岸经过二、三十的交流、交融、激荡之后,两岸目前已走到了激发两岸文化力与创造力、构建两岸新文化、新价值的历史性阶段,两岸关系将由“经贸两岸”朝向“文化两岸”、“人文两岸”演进。打造两岸共同的文化家园、精神殿堂。两岸同胞必须追求具有两岸特色的两岸共同的生活方式,以同属两岸的新文化、新潮流、新价值,同属两岸的新思维、新逻辑模式,共同张扬、激荡两岸的文化力,引导两岸共同发展的新方向。
两岸新文化、新价值的创造主体,必定是两岸同胞及其海内外华夏子孙。两岸新文化、新价值不会凭空形成,它诞生于两岸同胞频繁交流的实践活动中。透过两岸经济合作、人员交流往来,促成两岸语言、潮流、价值的趋同化、同步化,形成共同的生活圈、生活方式,形塑共同的文化价值观。预估在海峡两岸引发新一轮经济、文化、社会的整合、复兴之后,逐步催生出同属两岸的新文化、新价值、新典范。
(二)两岸共同价值内涵
两岸共同新价值的追求,着重于两岸同胞人文、精神、心灵层面的建设,具有开放、多元、前瞻、创意、包容等多项特征。
两岸共同价值首先是中国的、既传统又现代,是古典中国与现代中国文化精髓的结晶,是具有两岸文化特质的新颖文化。它植根于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也吸纳了台湾文化中具有创意的活性元素,吸纳两岸交流交住中的新元素、新动能,把两岸最具生命力、创造力的文化元素吸纳融汇进来,创造一种具有包容力、前瞻力、创造力、感染力、说服力的两岸新文化、两岸新价值,可以感动两岸中国人心灵,延伸中华文化血脉,创造新的灿烂文化。台湾本土文化、台湾当代文化中许多具有活力、创意的内涵,理应成为两岸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胡锦涛总书记在“12.31”讲话中指出:“中华文化在台湾根深叶茂,台湾文化丰富了中华文化内涵”。
马英九一直坚持认为,“善良、正直、勤奋、诚信、包容、进取这一些传统的核心价值,不但洋溢在台湾人的生活言行,也早已深植在台湾人的本性。这是台湾一切进步力量的泉源,也是台湾精神的真谛。”马英九文胆之一的杨渡先生曾对台湾本土美学、本土文化的形成过程进行描绘:它“是一种不断加入新元素,不断再创造、再生产的过程。它反映了一个移民社会的特质:包容,它是加法,也是乘法。”台湾本土文化的这些价值,应可成为两岸新文化、新价值的有机组织成分。
其次,两岸共同价值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吸纳人类文明全部成果,特别是中西方现代文明中的最具生命力的活性元素,是对人类文明的最新贡献,可以为当今国际社会所认可、接纳。
再次,两岸共同价值必然符合人类文明发展的潮流与趋势,吸纳现代文明中人文内涵,突出文明、理性、包容、相互尊重、互相欣赏、互释善意等内涵,是一种现代的、民主的、人文的、人性的、和谐的新文化,符合关怀弱势、讲究公平正义等文明潮流与普世价值,具有现代人文关怀与现代普世价值,以人为本、以两岸同胞的需要为第一位,是融合东西、吸纳古今的新文化。可以为两岸携手合作、两岸共同发展创造良性的文化氛围。
(三)两岸共同价值特征
两岸新文化、新价值应该具有三重面向:首先是实用面向,对各种东西方文明、古代、现代文明兼收并蓄,具有创意、活力因素,可以为两岸注入新动力。
其次是价值面向,包括相互尊重、相互包容、善意的、人道的、人文关怀、相互温暖等人类普世价值,具有求同存异、服从多数、尊重并保护少数的民主内涵,是对人类文明的新贡献、新超越。
再次是功能面向,思维模式上不是怀古,而是前瞻的;思维心态上不是封闭,而是开放的;文化层次上不是单一,而是多元、多向度的。
(四)形塑共同价值的艰巨性
两岸期盼两岸共同精神家园的建构,中华民族传统的精神财富、人文精神将是两岸精神的核心要素,现代人文价值、现代西方价值、观念等将融汇到两岸新的核心价值中来。
构建两岸新文化,营造属于两岸中国人共同的生活方式、共同的价值观与思维模式,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中华文化重建、重整、复兴工程,需要两岸有关部门、民间机构、公民社会共同努力,制定两岸新文化发展战略或纲要,规划、推动、引领两岸文化交流、两岸文化创造等事项。胡锦涛总书记最新提议两岸应协商签订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协议,推动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合作迈上范围更广、层次更高的新台阶。
为此,笔者呼吁设立两岸共同发展委员会与两岸新文化推动委员会,分别邀请两岸有影响力的各界人士,包括工商界、财经界、党派团体、政府部门共同参与,由深具号召力、影响力的工商巨擘、文化大师、杰出人才共同规划、设计方案,加以推动落实。建议筹组两岸共同发展基金与两岸新文化发展基金,为两岸关系的不断发展、两岸新文化的构建提供人力、财力保障。
结语:以文明说服两岸与世界
在推进两岸和平发展的进程中,我们应该用现代文明的价值观说服一切爱好和平的两岸同胞,积极投身于两岸共同利益、共同价值的开创性实践中去,把两岸和平发展的典范时刻做得更细、拉得更高、推得更远。
一是说服台湾同胞,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最能保障台湾同胞的眼前与长远福祉,要让更多的台湾同胞支持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积极参与到两岸和平发展的进程中来,充分分享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的成果。
二是说服大陆十三亿人民,理性、务实看待两岸关系的历史、现实与未来,不急躁、不松懈,既不盲目乐观、也不悲观自弃,尤其在两岸关系形势大好时,更要把两岸和平发展的困难估计得更加充分一些。
三是说服国际社会,两岸和平稳定发展是对亚太地区、国际社会的最大贡献,两岸不稳定,国际社会将不得安宁,深受其害。国际社会完全可以从两岸和平发展中获益,分享成果,中国也愿意让更多的国家与人民分享两岸关系发展的利益。
(本文不代表中国台湾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