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联合报》今天刊登社论指出,任何对民主及自由有期待的人,都不可能满意台湾近年的政治状况。撇开当局贪腐、失能、体制倾斜等问题不谈,让民众最感痛心的是,政治人物已陷入一种只顾自我宣示、无意回应或反省的境地,朝野对话的管道封死,倾听民意的耳朵双聋。政治落到如此,人性也被扭曲到不忍卒睹了。
台湾政治战火的炽热,相对于政客们对人民的冷感,民主俨然已变成了名不副实的标签,爱台湾的呼唤也几乎变质为符咒。这个现象,并非一朝一夕形成,而是长年的政治及社会心理尘埃缺乏清理的结果;虽说少数政客恣意摧毁了台湾社会的敦厚和淳朴,但沉默的多数眼睁睁旁观自己沦为供桌祭品,又要如何解说?
社论说,二○○四年初,在“总统”大选前夕的恶战时刻,本报推出了“相对论”专栏,即希望在漫天政治烟尘中打开一个不同的呼吸空间,帮读者拾回一些人性的感觉。当各界人物褪去其社会角色,还原为“家人”的身分展开对话,无论亲密或恬淡、慧黠或辛辣、畅快或欲言又止,都能唤起人们内心深沉的共鸣,那是台湾公共领域无力再提供的温暖。相对论后来的访谈对象,从“亲人”拓展到同学、师生与知己,目的也在打开更深广的人性空间。
聆听这些不同人物的对话,至少有两种莫大的乐趣。其一,这些对话中所凝敛所浓缩的人生内涵,耐人咀嚼再三,始终滋味甘醇;其二,许多感人的情节,往往不落话语,而在双方的相视一笑、欲言又止乃至轻浅点拨之间;更大的包容,其实常在彼此没有道尽的对白中。亦即,在一个有纵深、有情感的关系向度里,人性才是本质,语言则只是一种载体;有时话说得太白,反而显得刻意或过度,而显得浅薄了。
社论指出,台湾近年的政治现象,恰好与此相反:政治角力变成一味讲究言辞机锋,却把本质的人性抛在一边,于是也把时空、因果、行动要素完全抽至干涸。这正是台湾近年政治最大的荒谬,朝野动不动就喊辩论,彷佛谁的辩才最流畅无碍,谁就最有资格统治台湾。在这样的逻辑下,结果是台湾人民被源源不绝的似是而非的论述所统治,被反复无常的政客所玩弄。
没有对话,不成其为政治;不能容纳异议,不能称为民主;而若失落了人性,政治只是一座巨大的公共戏台、甚至公共刑场罢了。过去几年,台湾政治带给人民的,是灾难多于幸福;也因此,“幸福”这个奢侈品还能放在竞选宣传车上继续叫卖。
想想看台湾近年失去了多少东西?人们不再谈共同体,社会不再谈族群融合,执政党不再谈化解歧见,朝野甚至不再对话。横被切为南北、纵被撕为蓝绿、内被插以族群之刀,伤痕累累的台湾,如何谈“共同体”?物价怎么涨竟都被指为和执政者无关,人民的生活难道不是煎熬如刑场?
所幸,当我们回看这个社会,上层政治的裂痕虽然愈发深刻,民间却已逐渐懂得自我疗伤。多年之前,同侪、家人为政治立场歧异而争执的景象,如今已不复见;愈来愈多民众开始自觉,拒绝再成为政客的棋子,这显示:社会学会了回归人性。但是,单纯的觉醒还不够,民众必须将这项自觉提升为有效的公民行动,才能同时促使政治人物也学习回归人性,重拾台湾政治中失去的核心价值与关怀。
社论表示,本报“相对论”专栏今日刊出完结篇。正如“相对论”刊头词所言,换一个角度、换一个身分,我们对事物的估量就会有不同的轻重。对话,可以增进人们彼此理解;而能透过别人的眼睛看人间,不仅世界更开阔,也能帮助人们发现自己。此中的关键语,不外“人性”与“理解”。不管多么聪明善辩,少了人性,少了理解,政治人物将沦为手握公权力的屠夫。
社论最后说,“相对论”专栏落幕,寄望社会的对话登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