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需全面开放两岸三通才能创经济新局

时间:2007-10-26 09:40   来源:中国台湾网

  “行政院”院会在本周三通过,对大陆金融投资小幅松绑,台湾投信公司发行的海外基金及全权委托资产,将比照境外基金,投资大陆股市上限定为○.四%,投资港、澳股市(含H股及红筹股)上限为一○%。该政策直接受惠者是岛内投信发行的海外基金,可前进大陆及港、澳股市,金额约一百多亿。此对台、港股市影响并不大,但却具象征意义。台湾《工商时报》今天发表社论说,如两岸能持续推动资金往来松绑,对两岸金融业及投资大众而言,都是好消息。

  社论指出,长期来,由于两岸政治僵局未解,台湾当局对开放两岸资金往来及企业直接投资,采相当保留态度。有许多泛绿人士认为,开放企业赴大陆直接投资,开放投资人买大陆股票,或开放金融机构赴大陆营运,都系提供资金与技术给有敌意的对手,结果却壮大敌人,会对台湾的总体经济与安全不利。另方面,也有许多人不看好大陆经济发展,前“总统”李登辉在十年前制定“戒急用忍”政策,当时也很不看好大陆经济前景,认为人民币随时会贬值,且大陆银行逾放比很高,随时会发生金融风暴。因此当时台湾当局劝台商“早去不如晚去”。企业对大陆直接投资不得逾净值四成限制,就是此种思维下产物。但十多年来大陆经济飞跃成长,大陆对台态度也转趋怀柔,凡此都显示“戒急用忍”政策应适时调整。

  在对大陆金融性投资方面,当局限制更为严格。金融业者研议西进,十年来可说寸步难行。至于民众对大陆金融投资,限制更严。二○○四年五月,当局开放境外募集在台湾销售的共同基金,投资大陆股市上限为○.四%,港、澳股市上限为五%(至二○○五年再放宽为一○%)。许多境外基金因不符合规定,只好在台湾下架、停售,国际金融圈对台湾当局此种不符国际常规作法极不谅解,认为是大开“金融国际化”倒车。且在台停售的境外基金,后来绩效却极佳,主因是近三年大陆深沪股市及香港股市,表现极为优异,台湾投资人痛失获利机会。因而本地投资人对此一限制,骂声不绝。犹有甚者,在台湾销售、境外募集的基金,可开小门赴大陆及港、澳投资,但本土投信募集的海外基金,却完全不能赴大陆及港澳投资,形成“超国民待遇”的不合理现象。因此稍早举办的“经续会”,即建议本土投信募集的海外基金,可比照境外募集基金,以避免土、洋投信间不公平竞争现象,打击岛内投信业发展。

  由以上分析可知,现今政策制定者,仍抱持老旧的观念,在民间业者与国际压力下,开放程度有限。据统计,大陆深沪股市总市值已逾二十兆人民币,香港股市总市值亦逾二十兆港币,合计规模约台股市值八倍之多,重要性绝不能忽视。另据统计,摩根斯坦利(MSCI)编制的亚太(日本除外)指数,大陆、香港合计权重占了近半。由此可知,台湾当局现今的管制,仍过于严格。

  与前述议题直接有关的是,应否开放陆资来台买股票。民进党“总统”候选人谢长廷,日前公开宣布:“开放陆资来台没有问题,包括陆资来台买股票”。但随后“陆委会主委”陈明通即澄清,这是“总统”参选人政见,并不是当局的政策。显然执政当局仍担忧大陆资金会干扰台湾金融安定,因此短期内无开放可能性。现今台湾资金及人才,可透过各式各样管道“西进”,但台湾对陆资来台,却仍戒慎恐惧。其结果是两岸资金与人才,呈单方向流动,失去平衡,台湾人、财两缺,股市与经济表现,自然每况愈下。

  社论最后表示,国际经济学告诉我们,面对全球化浪潮,当局对资金、人才与企业的跨地域流动,不应多作管制。因为管制若有效,会降低经济效率,近几年台湾经济表现及股市报酬居亚太诸国之末,即为警讯。若管制无效,则徒劳无功,且伤害当局威信。现实的情况,台湾当局管制仍有相当大效果,尤其是陆资来台,当局若不开放,绝不可能成行。至于限制台湾企业赴大陆投资,只能管到上市柜大公司,中小企业很容易规避限制。但其代价是企业不想在台湾上市,已经在台上市的公司则想下市,改赴海外挂牌。结果受创的是台湾的证券市场与相关金融业者。限制台湾本土共同基金投资陆港股亦然,有钱大户可直接赴港开户,受伤的是台湾金融业及散户。台湾须全面开放两岸三通及金融管制,才能开创经济新局。

 

 

编辑:张弛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