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锡堂:圣火往台破局的症结与影响

时间:2007-09-28 15:20   来源:中国台湾网



  香港《文汇报》今天刊登台湾淡江大学大陆所教授,海峡两岸学术文化交流协会副理事长潘锡堂的文章指出,○八年北京奥运圣火来台传递,两岸协商破局,圣火确定不传递来台,使得自二月以来两岸为圣火来台协商之一切努力,付诸流水,也使得本届奥运圣火寓意“渊源共生,和谐共融”的意涵,对于企盼和平与友谊的两岸交流而言,沦为“双输”的局面。 

  协商破局 两岸双输 

  文章表示,究竟为什么会造成两岸协商功亏一篑乃至破局?其关键在于两岸在二月十二日签署“会谈纪要”的第四点共识—“中华台北奥会有义务协调相关方面承诺在火炬接力活动过程中不使用不符合国际奥会执委会规定的旗、徽、歌”,在中华台北奥会主席蔡辰威九月七日赴北京拟签署新三点共识协议的前夕,被北京奥组委要求列入预订要签署协议的“附件”中,然而扁当局却认定系“横生枝节”坚不接受,终于使两岸双方既无交集、亦无任何模糊空间,导致过了国际奥会所定21日上午最后期限以致协商破局。 

  扁横生枝节 与主流民意相违 

  文章认为,其实,两岸近七个月期间不断持续协商奥运圣火来台事宜,平心而论不可谓双方没有诚意,之所以会由原先的互有妥协退让,演变至欠缺模糊空间乃至相互指责的境地,一言以蔽之,除了互信不足之外,近来两岸氛围不佳更是造成双方疑虑加深以致协商破局之主因。笔者认为,第一,二月间签署的圣火来台“四点协议”,是去年下半年两岸关系在“苏(贞昌)修路线”运作下呈现回暖的产物,当时不仅包机、观光等议题密集地在澳门协商,甚至还由两岸共同宣布“四项包机协议”,因此蔡辰威二月间赴北京协商圣火来台并签署协议,是得到时任“阁揆”苏贞昌的同意,当时的“陆委会主委”吴钊燮不仅认为圣火来台传递的路线“进出都经第三国”或“由第三国进或出”均能接受,尚且也不认为二月的第四点共识暗藏矮化的陷阱。第二,从三月至四月底,扁当局解读圣火来台路线由“府院不同调”至“府院一致”认为“有遭矮化之嫌”,而作出拒绝圣火来台之决定,惟台湾的主流民意高度反应企盼圣火来台,为扁当局所不可视而不见,陈水扁乃指示新“阁揆”张俊雄兼顾原则继续协商圣火来台。第三,自七月以来,先是国台办与北京奥组委对台释出善意,重新统一称谓台湾奥会为“中华台北”不再称呼“中国台北”,复以在国际奥会分别着力与促谈之下,扁当局也不再坚持圣火来台必须“经由第三国进出”,使得八月底两岸奥会协商达成三点共识,原计划传递路线不变,而“定位”弹性表述为“圣火传递分成境外和境内,境外传递经过22个城市,台北是22境外途经城市之一”,可谓充分体现“创造性模糊”的“双赢创意”,而普受各界肯定。 

  殊为可惜与遗憾的是,前述两岸可以相互妥协与各自弹性的诠释,却在最后关头破了局,全然是受了两岸关系近数月以来因扁力推“入联公投”影响,使得氛围低迷与疑虑加深使然。 

  政治干预体育 得不偿失 

  文章说,平心而论,十分吊诡的是,一、北京奥组委根据国际奥委会的规章要求中华台北奥会履行“第四点”义务,系“有所本”,并非完全无理或“横生枝节”,更何况二月间的协议若不合理,为何台北还签字?二月可承诺的事,九月即竭尽所能去规避,实难杜绝“出尔反尔”之悠悠之口;二、扁当局将大陆方面要求的“第四项共识”的负面表列,扩大引伸且正面陈述为北京不准圣火在台传递过程出现“国旗”、“国歌”,甚至还很富想像力地联想“大陆可能会无限上纲到要求24公里完全清场”的地步,不仅台湾民意会极度反弹,当局也无法接受。由此可见,当“入联公投”激化两岸关系的紧张时,所有可能的“弹性”与“创意”将消失于无形,仅残存彼此高度的疑虑与不信任,“自缚手脚”。 

  奥运圣火来台本是好事一椿,却被操弄成政治干预体育的恶例,对大陆而言,圣火无法来台使得欠缺“两岸一家”意涵,实感美中不足;对台湾而言,少了一次参与国际场合及彰显自己的大好机会;可说得不偿失,尤其更将对两岸关系之发展造成负面的影响,如此低迷不佳的两岸氛围,若想顺利协商观光、包机等议题,实不能乐观期待。 

编辑:张弛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