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贸易区,一般分为广义自由贸易区和狭义自由贸易区。广义的自贸区是指两个及其以上的国家或地区通过签署协定,相互分阶段取消大部分货物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从而实现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形成涵盖所有成员全部关税领土的“大区域”。例如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北美自由贸易区、中欧自由贸易区等。所谓狭义自贸区,多指一个国家设立的用物理栅栏隔离,置于海关管辖之外的特殊经济区域。自贸区内允许外国船舶自由进出,货物免税进口,以及取消对进口货物的配额管制等。举例如美国纽约港自由贸易区、上海自贸区、香港全境自由贸易区(简称“香港自贸区”)等。
近年来,美欧日三大经济体先后发起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跨大西洋贸易和投资协议 (TTIP)和诸边服务业协议(PSA)等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力图形成新的全球贸易和服务规则,来取代WTO规则。在这些贸易谈判国中,均把中国排除在外。因此,中国亟需通过设立自贸区的形式,一方面助推中国经济长远健康发展,另外一方面为中国参与国际经贸规则的制定提供有力支撑。即使从国内视角而言,设立自贸区亦势在必行。2013年以来,国内结构转型任重道远,产能过剩矛盾突出。中国经济迫切需要一个“助推器”,推动中国经济迈向更高的新阶段。
中国设立自贸区的根本目的是解放全国生产力,而自贸区的核心生命力则在于制度创新。通过制度创新不但能够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更好的适应国际经济形势变化,而且还能够服务中国市场经济和促进国际经贸自由化。中国自贸区建立以来,一系列的制度创新得以在自贸区的平台上成功实践,但与此同时,与国际先进自贸区相比较,中国自贸区与其仍旧存在一定的差距。虽然国际先进自贸区有些地方是短时间内国内自贸区无法完全复制的,但却可以作为内地自贸区对标的榜样,取长补短,为我所用。
拿回归祖国20年的香港来讲,香港之所以能够保持强劲的竞争力,与其“全境自由贸易区”优势密不可分。首先是香港海关监管极其精简宽松,其次是香港拥有高度开放的自由贸易制度,信息、货物和资金等都可以自由流通。再加上它具有与国际接轨的法律体系、配套的金融与服务设施以及具有国际视野的金融人才群体等。这些都是香港自贸区在短时期内,无法被替代的核心竞争优势。同时,这也是不少货物仍然选择经过香港转口的主要原因之一,尽管香港的综合成本较高。
整体而言,相较内地自贸区而言,香港“全境自由贸易区”具有多个明显的优势。最重要的贸易投资方面:一是不设置关税壁垒,对一般商品的进出口均不收关税。二是进出口手续极为简便,一般商品的进出口无须报批,只有极少数受贸易管制的商品需进行事前申请除外。三是对进出口贸易基本不设置管制。四是对外来船舶免办进港申请及海关手续等,并豁免港口行政费。除此之外,香港自贸区通过企业自由经营制度,对外来投资项目不设任何管制,除了金融、电讯、公共运输、公用设施及部分大众媒体等领域,其它的均保持充分的自由竞争状态。
再拿成立于1979年的美国纽约港自贸区来讲,在贸易投资领域,货物进入纽约港自贸区后不受配额的限制,无配额的货物准许进入区内暂存,待有配额再进口,也可以无限期在区内保存,待价而沽。同时,美国纽约港自贸区的货物可以24小时无限制地通过海关。
纵观国内的一部分自贸区,在选择开放的领域上,还有一定的限制,与香港自贸区的自由贸易制度安排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在产品进出的管制上,尚达不到美国纽约港自贸区货物进口自由,无配额限制的标准。此外,在利率自由、外汇管制、跨境业务、资金运营、金融创新等方面,国内的自贸区虽有较大的改革,但与国外发达国家自贸区放松金融管制,实行金融自由化的政策相比,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作者系著名经济学家、中国台湾网特约经济学家宋清辉,著有《一本书读懂经济新常态》)
[责任编辑:张洁]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