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党两岸政策无法突围的关键所在

时间:2014-01-20 15:39   来源:中国台湾网

【编者按】 

  民进党为广泛讨论两岸关系与大陆政策。共召开9场“对中扩大会议”(华山会议),也举行多场“中国事务委员会”,试图凝聚党内与泛绿阵营声音,做为民进党“对中政策”与民共对话的新基础。由于民进党主席改选在即,又关系到民进党2016台湾地区领导人参选人提名,有意竞逐的民进党要角纷纷抛出了各自的两岸论述。其中有代表性的,莫过于谢长廷的“宪法共识”、华山会议沦为空谈的“宪政共识”以及蔡英文主导的“台湾共识”。虽然都冠之以“共识”,但民进党各大佬们显然每人一把号、各吹各的调。 

民进党主席苏贞昌。(图片来自网络)

   虚晃一枪的”“宪政共识” 

  2013年11月14日,民进党“中国事务委员会”提出总结报告,其中,提出“以宪政共识作为两岸对话基础”,并计划在2014年1月9日“中国事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中定案。   【详细】

  对此有媒体分析表示,民进党以“宪政共识”取代“宪法各表”,意在回避敏感的“国家”定位问题与“一中框架”对绿营的刺激。然而,“宪政共识”比“宪法各表”更加模糊“宪法”里面的“一个中国”要素。谢长廷与民进党精英解释的“宪政”指涉“宪法”实施与整个体制运作,是一个动态过程,也就是这部“宪法”在台湾实施60多年,经过7次修“宪”,也见证领导人直选、“立法院”全面改选民主化历程,明显有“宪法一台”成份。【详细】

  不容讳言,部分绿营精英对“宪政共识”真义存有疑虑,加上“宪政共识”显得暧昧、不清不楚,遑论接受。民进党要让群众支持此理论,恐怕要有很长一段时间的教育期与宣导期。因此“宪政共识”的说法,在民进党2014年1月9日通过的“对大陆政策检讨纪要”中,由于主张“宪法共识”的谢长廷与主张“冻独”的柯建铭共同质疑,并没有通过。在此之前,国台办发言人也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由于民进党不放弃“台独”老路,大陆不可能接受“宪政共识”。【详细】 

 

 台当局前“行政院院长”、民进党要角谢长廷。(图片来自台媒) 

   备受争议的“宪法共识” 

  谢长廷提出的“宪法共识”的两岸论述主要如下:朝野各界应寻求 “宪法的重叠共识”取代国共坚持的“九二共识”,以“宪法各表”取代“一中各表”,作为台湾与中国(大陆)互动协商的基础,创造两岸的互动空间,再依据“宪法各表”原则,积极参与国际社会。

  此一说法遭到民进党内部强烈质疑。民进党前新系总召段宜康称,这是包裹着“宪法各表”外衣的“一中各表”,谢长廷忘了“台湾前途决议文”是退无可退的底线,而“宪法各表”更打破“台独党纲”底线,也推翻了民进党长久坚持的原则。【详细】 

  专家解读称,谢长廷倡议“宪法各表”,其实就相当于“一中各表”,承认在一个“屋顶”之下,“两个房间”可各自表述。在民进党的两岸论述中,是说得最直接的,也算是最务实的,因此在民进党内被“基本教义派”骂得最凶。   【详细】 

 民进党前主席蔡英文。(图片来自网络) 

  虚无缥缈的“台湾共识” 

  在民进党“中国事务委员会”1月9日下午召开第5次会议,通过对大陆政策检讨纪要,未纳“宪政共识”,台当局前“行政院长”谢长廷重申“宪法各表”,但经过讨论后,蔡英文提出“应该积极凝聚台湾内部的共识做为两岸对话的基础”的说法,希望取代“宪政共识”,最后获得各“委员”的支持通过。台媒对此评论说,“台湾共识”终究是指台湾内部共识形成的方式,是机制而非政策;若谈不出具体内涵,而继续耍嘴皮式、空泛地谈“凝聚台湾内部共识”,注定会是一颗被淘汰的“落日”。 【详细】

  苏贞昌在“对中纪要”出炉后,先搬出青壮派曾力促的“中国政策大辩论”,又重提“海滩之鸥”、“中国加一”,但何时辩?怎么辩?却没下文,更不见项目小组研议;反而是蔡英文把握在民间的弹性身份再出手,遣人登陆谈两岸经贸;无论访问与否,都已抢先执行了“对中纪要”的交流内容。 【详细】 

  “台湾共识”终究是指台湾内部共识形成的方式,是机制而非政策;苏蔡若有心更上层楼,须说清楚什么是“台湾共识”?是“台独党纲”、“台湾前途决议文”,还是“宪法各表”等?难道还有比“九二共识”更能建立两岸互信的论述? 【详细】

   【结语】  

  民进党之所以在两岸政策上无法突围,关键在于它在两岸政策上存在重大盲点,大陆是从维护台海和平及中华民族整体利益高度来看待两岸关系互动。而民进党的格局显然太小,基本上是从派系权力博奕之角度处理两岸关系。两岸关系到底是什么关系,是一国关系还是两国关系,这是民进党必须要回答和严肃面对的问题。民进党政治人物如果想在这个议题上采取模糊和回避的策略,其实也只是一厢情愿。名称并不重要,核心还是在两岸关系之定位,这是民进党在两岸政策上被牢牢死捆的关键所在。 【详细】

 

 

编辑:张洁

相关新闻

图片

本网快讯

热点新闻

奇闻趣事

两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