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褚静涛 :谁把中国少年教成反中国少年

2015-08-06 13:28:00
来源:中国台湾网
字号

  依据《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日本降书》,中国政府收复被日本侵占的所有领土。1945年10月,台湾光复,回到祖国的怀抱。陈仪团队坚决铲除日语日文,在思想文化上消除日本的殖民余毒。

  许寿裳(1883—1948年)曾留学日本,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学贯中西,是新文化运动的一位重要人物。1946年6月25日,应台湾省行政长官陈仪邀请,许寿裳飞抵台北,组建台湾省编译馆,开展台湾文化的重建工作。他从大陆各地聘请了30余位编纂、编审,如著名翻译家李霁野、文学家李何林、教育家袁珂。

  许寿裳等人编写的台湾版中小学教材的原则是:“1、我民族的特长。2、我国历史上伟大而光荣的事迹。3、我国自然环境的优厚。4、我国政治思想与制度的优点。5、有教育意义和价值的一切事物,往往有在祖国已成常识而在本省则多茫然未知者,务择其最重要者。”

  日本50年的殖民统治影响了台湾两代人。许寿裳深知,改变一个人的意识形态十分困难,要想使宝岛上孩子真正成为中国少年,必须从娃娃抓起,让他们从识字的第一天起,就铭记自己是炎黄的子孙,是祖国的少年,是中华民族的一分子,要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

  台湾省编译馆编写的初级小学适用课本《国语》,第一篇课文就是《我们是中国的少年》,全文如下:“我们是中国的少年,民族复兴的责任,放在我们的双肩。伟大的时代,给我们严格的训练。我们的身体,象狮子一样的健;我们的意志,象钢铁一样的坚。只知挺进,不知苟全。没有畏缩,只有向前。向前!向前!向前!争世界的正义,求民族生命的绵延!我们是中国的少年,我们是中国的少年!”台湾儿童自幼背诵此类课文,做一个中国人的尊严感与自豪感油然而生。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他们的中华祖国意识逐渐型塑起来。

  陈仪团队来到台湾,迅速实施文化教育的重建,对其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缺乏必要的认识,急于求成,急功近利,想一蹴而就、一劳永逸,忽视台湾人民的心理感受。以废除日语、改用国语国文为例,要在一年之内实现,明显操之过急,引起强烈反弹,使台湾中年人产生抵触情绪。

  1947年2月,二二八事件爆发,陈仪被迫引咎辞职,其核心团队的大部分成员随他离开台湾。许寿裳改任台湾大学中文系教授。

[责任编辑:张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