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台湾《联合报》9日的报道,台当局“文化部”日前公告所谓的“国家语言发展法”草案,规定“保障学龄前幼儿‘国家语言’学习之机会”,将“母语”教学提早至幼儿园,草案预计于下个会期送进“立法院”审议,如若通过将是台湾“母语”教育的重大变革。台“文化部”次长丁晓菁则宣称:民意显示幼儿的语言教育是黄金学习期,应多学习‘母语’。”
根据台当局递交的草案,所谓的“国家语言”包括岛内“固有各族群传统使用之自然语言”,也就是说闽南语、客家话和“国语”都被界定成为“国家语言”,也被人为的区隔各自族群的“母语”。这样做看似是平等对待,其实质却是包藏祸心。众所周知,闽南语起源于黄河、洛水流域,经福建移民传入台湾,而客家话亦是起源于内地,后传入台湾,这些语言的共同特点都是起源于内地,而内地的发音最终成为汉语的标准发音,具体而言在大陆被称之为普通话,在台湾则称之为“国语”,其他则称之为汉语的方言。如果再根据母语的定义,即一种语言是另一种语言的来源处便是母语,那从岛内的语境出发,“国语”其实才是闽南语和客家语的“母语”,而闽南语和客家语则是“国语”的方言。
然而,蔡英文当局不仅同时将这几种语言界定为地位平等的“国家语言”,更有意强调这是“不同族群”使用的语言,这就使得同为汉族,使用不同语言的人们遭到区分对待。又由于岛内的主要方言为闽南语,因而实质上可将原有的“国语”边缘化。结合民进党长期的做法,即将闽南语称之为实际上并不存在的“台语”,相信未来只要偷梁换柱,在官方层面上将“闽南话”转化为“台语”,未来就可使“台语”成为实质上占据主流“国家语言”,从长远来看,最终可以切断与大陆的语言连接,为建构“台湾国”进行文化背书。由此可见,蔡英文当局的草案乍一看是保护“母语”,实际上却是摧毁台湾人真正的“母语”,进而切断与祖国母亲的文化连接。
事实上,即使我们退一步认为,本土方言可以被视为“母语”,那么是否有必要刻意凸显闽南语的地位呢?今日之台湾,已不再是白色恐怖时期讲“闽南语”便要被赶出教室的年代,“国语”、闽南语和客家话皆可自由使用,民众已经享有可以自由选择的权力,笔者在岛内既遇到习惯讲“国语”的本省人士,也遇到过能操一口流利闽南话的外省二代,可以说是相互交融、和谐相处。而今台当局却要刻意强调“母语”区别,未来恐怕会掀起族群争议,特别是本省人士讲“国语”,而不讲所谓的“母语”,就可能被视为“异类”。最终,从时下自称“中国人”的“政治不正确”变成不讲“母语”的“文化不正确”。
对此,岛内有网友批评道:“整天只会搞这些意识形态、分化族群的政策,全世界都在学中文,蔡英文却要幼儿学母语,母语在学校要如何教?哪个教师能通晓闽南语、客语、原住民语言呢?”该网友的评论可谓是一针见血。纵观蔡当局上台以来,“去中国化”动作频频,堪称“狼烟四起”,岛内民生和两岸关系却是“死气沉沉”,民怨沸腾,近期有民调显示,蔡英文在泛绿支持者的满意度甚至低于柯文哲,可见连绿营民众都看不下去了,如果蔡当局还这么执迷不悟,甚至把“去中国化”作为救命稻草,恐怕只会适得其反,终将被岛内民众唾弃。(中国台湾网网友:袁晓威,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关系硕士)
(本文为网友来稿,不代表中国台湾网观点)
[责任编辑:张洁]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