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评论中心  >   网友快言

鹰厦铁路的前世今生:无愧峥嵘岁月

2017年04月12日 13:03:00  来源:中国台湾网
字号:    

  如果要选出几条有代表性的老铁路,蜿蜒在长城脚下的京张铁路是一条,突破筑路禁区的成昆铁路是一条,穿越闽山赣水的鹰厦铁路也是一条。

  如果时光能够倒流,我愿意回到60年前的今天。那一天,江西鹰潭到福建厦门的沿途,一定是旌旗招展、锣鼓震天,人们兴高采烈、载歌载舞,欢庆鹰厦铁路通车运营。

  鹰厦铁路是福建省第一条干线铁路、第一条出省铁路通道,也是新中国继成渝铁路后第二条开工建设的干线铁路。沿途群众看着钢铁巨龙驰骋在青山绿水之间,陆地接海疆,天堑变通途,其欣喜程度可想而知。

  回顾鹰厦铁路的前世今生,与闽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密不可分。

  1949年9月,陈嘉庚应毛泽东之邀,回国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那次会议上,他建议修建福建境内铁路的提案获得通过,后因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未能实施。

  1952年全国政协会议后,周恩来总理召集陈嘉庚等委员开会,向大家报告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建设项目,其中就有修筑昌厦(南昌至厦门)铁路的计划。当时,铁道部提出东、中、西三个修建方案,因东线比中线、西线距离短,且有利于开发闽北森林资源和便于展筑通往福州的线路,又考虑到货源流向及与浙赣线接轨,最后选择自浙赣线鹰潭出岔,经资溪、邵武、永安、漳州至厦门的东线方案,定名鹰厦铁路。

  激情澎湃,筚路蓝缕,那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在约700公里的线路上,参加筑路的铁道兵和沿线群众,以敢叫日月换新天的气概,移山填海,架桥开隧,用短短不到两年的时间,建成了这条修筑难度极高的铁路。

  “闽道之难,难于蜀道”,鹰厦沿线山高水长,筑路过程异常艰辛。可以想象,60多年前,各方面条件远远不如现在,缺少先进科技,没有大型机械,沿线交通不便,加上还有台湾国民党空军时不时的骚扰,必然面临重重困难。

  每一米铁路的延伸,靠的都是筑路工人的奉献和牺牲精神。移山填海的奇迹,在武夷山戴云山下酝酿;军民合奏的乐章,在闽江的浪花上飞扬……鹰厦铁路沿线的烈士陵园里,长眠着当时修路牺牲的铁道兵,他们用热血和生命,守护着这条来之不易的铁路。

  汽笛声声,车轮滚滚,车来车往,熙熙攘攘。60年来,鹰厦铁路以铮铮铁骨,发挥着沟通沿海内陆、运送物资人员、促进经济发展、加强海防国防的巨大作用,也源源不断地运送着沿途几代人的情怀与希望。

  时间是最好的酿造师,不经意间就播洒出一路芬芳。修建鹰厦铁路的豪情与悲壮,已经湮灭在悠扬的汽笛声中,唯有火车日夜不息的奔跑,无声地倾诉着那些难忘的故事。当时使用过的铁镐、铁锹已难觅踪影,但鹰厦铁路本身便是最好的物证,在日月轮回中悄然诉说着60年的变迁。

  随着时代发展,在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辉煌之后,鹰厦铁路逐渐走向落寞。历经多次改造,当年的痕迹所存无多,开行列车有所减少,一些车站也撤并关停,加上其他高等级铁路的运营分流,鹰厦铁路日显冷清。仿佛一个容颜渐老的女子,在岁月的磨耗中渐渐失去往日的华丽与恩宠。

  无论怎么发展,不能忘却的,是鹰厦铁路的风雨过往,是鹰厦铁路的历史贡献。一代又一代的铁路人,传承着“移山填海筑鹰厦”的意志和精神,在闽山赣水的大地上,在兴路强国的征程中,不断书写新的发展篇章。

  60年的光阴,弹指而去;60年的沧海桑田,变幻成锦绣世界。值此鹰厦铁路一甲子生日之际,由衷地对你说一声:虽已不复当年繁华,但在我们心目中,你仍无可替代。(中国台湾网网友:娄国标)

(本文为网友来稿,不代表中国台湾网观点)

[责任编辑:赵静]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峡时评
深度幕后
七日视点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