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走进湖南省浏阳市沙市镇北部的秧田村,一面“博士墙”格外醒目。墙上挂着村里考出去的博士生照片和简介,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哈佛大学……30年来,村里1288户人家出了21位全日制博士、数百位硕士。这个博士高产村究竟有什么“秘籍”?为了揭开谜底,记者走进这里的博士家庭。(《光明日报》,4月10日)
位于湖南省浏阳市沙市镇北部的秧田村正发生着改变。随着村民们收入水平的提高,房屋越来越漂亮,道路也越来越宽敞。唯一不变的,是该村一直以来对“崇文、重教”绵延不绝的追求。
力耕种,勤诵读的家风代代传承。秧田村村民罗建植虽只有初中文凭,是因为他相信,即使借米吃饭,也要让孩子读书,并从小锻炼孩子吃苦耐劳精神,因此家里走出了两位博士;“自家的学风,是母亲带了好头。”88岁的张秋香虽没上过学,但直到现在仍坚持每天读书两三小时,其6个子女均考上了大学,还有2个是博士毕业。而一家几代都出博士,这在秧田村并不鲜见。
正谊明道,潜心兴教的乡贤文化久经不息。秧田村的新乡贤们传承着清朝举人彭子铨变卖捐赠祖宅和百亩田地带头建书院精神,成立教育教学奖励基金,为学校师生伙食费买单;捐出100万元成立敬老爱亲个人奖励基金;成立村教育基金会,对考取大学、获得硕士、博士学位的村民家庭进行奖励并张榜表扬。让“知识改变命运”真真切切发生在稻田村。
“博士村”一直秉承的“敬师长,信朋友,力耕种,勤诵读”的家训,是中国家风文化的一个缩影。中华民族的优良家训家风,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特别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更要用创新精神更好地推进家风传承。
各地各级党委、政府要明确“传承传统好家风的主要目的在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兴国树人,培育良好社会风气,建立高度文明的和谐社会。”这一要求,做好本地“好家风”的挖掘与推广;充分运用家训文化资源,助益社会教化工作的创新,形成良好“家风”“村风”“市风”,培育好子女、好村民、好市民,促进地方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水平提升,增强软实力,进而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我们坚信,好家风、好乡风、耕读文化的代代传承,将凝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不仅改变村容村貌,更将会强化精神文明建设“内核”。(中国台湾网网友:印小谈)
(本文为网友来稿,不代表中国台湾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