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被热议的“出国买马桶盖”、“打飞的买电饭煲”等事件,在不断提醒着我们一个事实:中国经济持续腾飞需要从“中国制造”转型为“中国质造”,甚至升级为“中国智造”。微观来看,全社会的工匠精神实践,需要一个个中国企业精细化雕琢产品、提供个性化服务、让匠心改变生活。(3月13日人民网)
从古至今,中国伟大的工匠就层出不穷,古有工匠鼻祖鲁班,今有神舟飞船的制造者们。但我国在工程师、高级技工和高素质职业人才方面仍有欠缺,造成这种现状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社会对工匠的物质和精神认同不足。
李克强总理曾在国务院常务会上讲过一个故事:10多年前他到欧洲访问考察,在一家企业参观时得知,一位技术工人浇出来的金属棒,“精密机器都没他做得好”。因而这位工人的年薪,“比企业负责人都高!”。共产党人作为坚定的唯物主义者,更要充分认识物质追求是精神追求的前提,给予“工匠”们等同于其价值的薪酬,是弘扬“工匠精神”的重要前提。
在精神认同上,一部分人一直存在一种错误的认识,干干净净的呆在办公室比在车间里“撸起袖子”满手油污好看得多,而且更有“面子”。殊不知,“面子”从来都是内心强大所给予的附加效果而已,而不是光鲜亮丽的外表所带来的。当然,这种现状将会随着“工匠精神”的崛起,日益烟消云散。
有的人认为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今后手工打磨材料的工匠们将会被冷冰冰的机械完全取代,所谓的“工匠精神”当然也就不再需要了。工匠精神不是量化工匠技艺高低的标准,而是对所从事的生产、技术等,有着一种近乎于“强迫症”般追求更好的精神。一名工人就算有着当世最高的工艺,但他固步自封,坐吃山空,那他也算不得什么工匠。
碧桂园创始人杨国强将“工匠精神”制成条幅挂在部门办公室,成为碧桂园人行动决策前的守则,碧桂园也正是依靠这种工匠精神迈进了“大国工匠”之一。
正处于转型升级、由大变强的关键阶段,唯有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推动“中国制造”经历一场“品质革命”,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强的物质和文化需求。工匠精神不是代表要墨守成规、固步自封,而是以不断改进技术、不断革新工艺,集经验之大成,融科学之力量,坚持工匠精神者方可为“中国智造”开创新篇章。(中国台湾网网友:刘小琴)
(本文为网友来稿,不代表中国台湾网观点)
[责任编辑:李杰]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